原生家庭及育儿中的安全感
原生家庭及育儿中的安全感
人为什么会自我恐吓呢?
因为他有过很多被恐吓的经验。他从现实经验中知道了,这个世界是苛刻和危险的。这个经验来自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学校教育、早年经历、成年重大事件等。原生家庭的影响较为显著,我们先以原生家庭为例,探索人的安全感是如何被影响的。但你要知道的是,这绝非唯一的影响因素。
零岁至一岁半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这个阶段被弗洛伊德称为口欲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世界是完全没有判断力的,要完全依靠母亲存活。父母的忽视会让婴儿体验到巨大的恐惧,这种恐惧会被压抑到潜意识里,多年后依旧会影响他的生活。
当你能检索到你内在的一些恐惧时,你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这些恐惧的记忆。
想要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的恐惧,就要拿出面对它的勇气。通过探索让它浮现出来,一遍一遍地厘清恐惧的形成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恐惧,进而理性地判断恐惧是否真实,也就有了处理恐惧的可能。
父母的人格
在家庭中,自身就没有健全人格的父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被父母或他人恐吓、威胁、惩罚,弱小的自己是无法面对这样的恐惧的。当这种恐惧一遍一遍地重复,他就会记住这种感觉,弱小的自己会把对这个世界的危险认知放大,从而在心中形成外在是很危险的印象。
如果长大后他没有去调整这样的认知,没有重新去认识这个世界,那么他对于危险的认知就会被保留下来。也就是说,虽然他生理上已经30多岁了,但是在他的头脑里还存着一个小孩子看待世界的想象。
有的父母本身就是一种危险源
当孩子表现得不令这样的父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会直接对孩子进行惩罚。我访谈过很多在这样的父母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对于原生家庭很大的体验就是:但凡做得有偏差,不管是多么小的一件事,都会受到指责、谩骂或体罚。有时候,他们自己也很困惑,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就会受到莫名的惩罚。
一位同学说:“小时候,只要我没照顾好妈妈的感受,我妈就会骂我。连我爸都会一起帮着她骂我。亲戚朋友们也会帮腔说:‘你妈做生意这么忙,脾气难免有些暴躁,说话难免有些难听,你要多体谅你妈的不容易。’
“妈妈总是指责我不懂事,总是用脏话骂我:‘你真是一个废物!我辛辛苦苦从早忙到晚,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而你却在家舒舒服服的,什么家务也不做,也不看眼色去做饭,还想等着我回来做,是不是?看我不一巴掌打死你!’
“每当回忆起这个画面,都能让我痛苦好一阵。”
这位同学没有能力随时照顾好妈妈的感受,那么,对他来说,来自妈妈、爸爸、亲戚的惩罚就是随机的。他不知道下一刻会有什么危险,就只能更加小心地生活。
在这样的恐吓里,孩子的内心就形成了一个危险的世界:“只要我做得不够好,就会有惩罚和危险发生。”
对于那些生活在暴力家庭中的弱小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暴脾气简直就是灾难,长期生活在这种语言与肢体的惩罚中,孩子的心灵会笼罩上黑色的阴影。父母本应该保护孩子,却成了孩子的危险源。长期与危险源共处,孩子很难会不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危险。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会传递对危险的焦虑
有时候,父母传递给孩子危险感时并不是恶意的,但也会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构成威胁。父母自身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安全感,也有很多焦虑和担心无处安放,就会本能地投射到孩子身上。
每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有的家长就会紧张到不行,在他们的想象里,孩子就像得了绝症一样,他们会陷入极大的恐慌中。
孩子还小的时候喜欢乱吃东西,什么都往嘴里放,有的父母就会恐吓他们,告诉他们,世界上存在着无处不在的细菌,把它们吃到肚子里就会长虫子,虫子会把肠子咬坏。
还有的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为了不让他们乱跑,就会跟孩子说,外面到处都是拐卖小孩的坏人,他们会把小孩的心脏掏出来卖钱。不管父母是不是出于好意,当他们把这种恐慌传递出去时,孩子就感知到了这个世界的危险性。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调皮、不听话很不耐烦,就会恐吓孩子:“你不听话,就把你扔出去喂狼。”“你不好好学习,爸妈就不要你了。”
这样的威胁在很多时候的确是有效的。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区分现实和玩笑是非常容易的。哪有什么童话和恶鬼,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我们能区分清楚。但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是分不清楚的,他会当真。一个都能把童话当真的人,还有什么是不能当真的呢?
孩子长大后同样逃脱不了父母的焦虑:“如果你不赶紧找个对象,就会变成大龄剩女,没人要了。你30岁不生孩子,老了就没人陪你,没人照顾你,你就会很凄惨地孤独终老了。”
有的父母很介意自己家经济条件不好,他们会反复强调没钱的后果,总是在家里唠叨没钱的生活是多么艰难,没钱就会被人看不起,没钱就会抬不起头。父母那种无奈和憋屈的感受就会被孩子感知到:没有钱的世界是万般艰难、寸步难行的。
一位同学说:“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爸爸妈妈说家里没钱,日子过得很紧,舍不得买东西。父母说的时候我没什么感觉,但言语的背后传递出去的是没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具体哪里可怕,孩子可能并没有听父母清晰地描述过。他们传递出来的是一种未知的恐惧,它会弥漫开来,让人无所适从。
爱讲道理的父母是一个危险源
有的父母受过高等教育,觉得不应该对孩子打骂。但他们内心又对孩子充满了期待,讲道理就是他们惩罚孩子的出路。
培养孩子的人格和习惯是必需的,有感情的道理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助益的,但有的父母会沉浸在自己的道理里,无法说服自己,也无法说服孩子。他们所说的道理是一种强迫性灌输的道理。这种道理看起来是道理,气势上却是一种恐吓。
常见的故事是这样的:
妈:“整天就知道打游戏,你看看人家小明打游戏吗?”
孩子:“不打。”
妈:“小明就是因为不打游戏,所以成绩才好。那你看看小刚打游戏吗?”
孩子:“打!”
妈:“小刚就是因为打游戏,所以成绩才不好。那你看看小红打游戏吗?”
孩子:“不打。”
妈:“小红知道自己成绩不好,所以不打游戏。那你看小刘打游戏吗?”
孩子(骄傲地抬头):“打!”
妈:“人家小刘就是因为成绩好,所以才能打游戏!”
父母能把道理讲到无理可讲,强迫你自愿地、带着恐惧地做出妥协。
父母的沟通姿态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最早来自养育者的引导。我们在脆弱的童年是极其依赖父母的,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以及我们与父母的互动方式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极大且长久的影响。
在原生家庭中体验到的恐惧之所以这么难以释怀,是因为小时候受到的冲击力太强了,而且这些冲击会一遍遍重复。这种恐惧因为你害怕再次面对而被你压抑起来,藏在了潜意识的抽屉里。当你慢慢长大后,你以为那些伤害已经过去了,但它们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被你假装遗忘了。
父母对待别人的方式是一种危险源
有的人觉得:“我的父母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为何我会活得如此小心?”
如果爸妈经常说别人、其他孩子坏话,那孩子的内心也会觉得:“如果我像爸妈眼里的那些坏人、坏孩子一样,我也会被同样对待的。”
虽然危险并没有实际发生过,但在孩子的视角里,父母一直在以一种杀鸡给猴看的方式威胁着孩子。
因此,身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论、对待其他人的方式,这些都会被孩子观察到,并无意识地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被这么对待。
父母的忽视会造成恐惧
一位同学说:“妈妈经常以工作忙为由忽视我,就算在家也只顾忙家里的事,从来不关心我的感受。在我的印象中,她好像从没有跟我亲近过,我仿佛不是她亲生的孩子。”
父母的忽视意味着自己有被抛弃的可能,意味着自己对父母来说可能根本就不重要。这就意味着,孩子要一个人去面对这个世界。他会觉得没有人关心他的难处,没有人理解他的心情,他的内心就没有被支持的安全感。他会有很多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甚至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很多关于危险的想象,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有的人出生在有很多孩子的家庭,父母根本顾不上照顾他们。经济的压力已经让父母不堪重负了,孩子们吃饭都要抢着吃,更别说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了。那么,孩子就必须学会自己一个人摸索着长大,面对困难和恐惧时,也找不到合适的人诉说和帮忙,孩子就会习惯性地放大这种恐惧和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