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的本质
不自由的本质
失去自由的内在逻辑
失去自由的逻辑就是:
“如果发生了A,我就必须/不能B。”
当我们应对外在情境A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个喜好判断的,并伴随着一个想如何如何的冲动。看到天气很蓝,就想出去玩。昨晚没睡好,今早就不想起。我们想根据这些冲动而活,奈何理性不允许。理性给了自己另外一个限制:必须做B,或者必须不能做B。此时,我们内心就失去了自由。比如说:
“如果别人不开心,我就必须照顾他。”
“如果我的伴侣不同意,我就不能去做。”
“如果我不够优秀,我就必须努力。”
“如果我有闲着的时间,我就必须用来做事情。”
“如果别人需要我,我就必须满足他。”
……
当你内心有了这个逻辑,你就被捆绑了。因为一旦发生了A,你就没有选择C、D、E、F的自由,只能选择B。这就是一种限制性的信念,限制的意思就是强迫、被迫,就是不自由。因为自由是开放性的,是有多重可能性、创造性的,而被迫却是单一、封闭、指令式的。
想找到你内心匮乏自由的逻辑,你需要的就是两个办法:
第一,观察你内心的活动。找到你内心“必须”“应该”“只能”“一定”相关的词语,把它写出来,看看这是否是让你愉悦的,然后改写成“如果A,我就必须B”的逻辑。
第二,当你有任何不愉悦的感受的时候,观察下你的期待。理想状态下,事情怎么发展你会满意呢?你有没有让这件事变得更满意的方法呢?如果你没有让自己走向愉悦,是什么阻碍了你呢?然后找到“如果A,我就必须/不能B”的逻辑。
一位同学对自己“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特别自责,找到了我。自责是最容易判断出的自由匮乏的原因,因为自责的直观语言就是“我应该做××,我没做到,我很自责”。所以他的自我要求就是:我应该全身心投入工作。
那发生的A是什么呢?就是他发现自己三心二意了。那么他的自由匮乏逻辑就是“如果我工作中三心二意,我就应该全身心投入”,或者“当我工作的时候,我就应该全身心投入”。
我又接着问:“为什么要全身心投入呢?”他说:“因为同样时间里,全身心投入的同事做出来的成绩比我好很多。”比同事做出来的多固然让人愉悦,但这不是自责的理由。当一个人体验到了自责,他对于这个结果就是执着了。因此,他还有一个自由匮乏的逻辑就是:如果我和同事在一起工作,我做出来的成果就必须比同事多。
自我强迫导致了人内心的不自由
遵循这个逻辑的过程就是自我强迫。让一个人失去自由的是他在强迫自己。也就是说,当你的大脑有了“必须”“应该”“只能”的想法时,其实你已经不自由了。
你的感受在告诉你想这样,你的头脑却告诉你应该那样,这时候你就被自己的大脑所绑架了。你总觉得是外在的某种东西让你不自由了,实际上真正让你不自由的是来自大脑的自我强迫,自我强迫就是身脑分离的本源。
自我强迫有两层含义——“我不想做,但是我必须做”和“我想做,但是我不能做”。
你可以感受一下这两句话带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我必须做……”
“我想做……”
前者会让你感觉到某种压迫感,因为它是一种命令,你必须执行,没有别的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后者则会让人感觉到充实、愉悦、希望,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感受,因为人在自主选择。
当一个人说“必须”的时候,其实是他内心并不想,才有了“必须”。
基于“必须”而做的事,人会越做越累,内耗严重。如果你违背了自己的心声去做事,本质上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找碴,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你的感受就是压抑、抗拒、烦躁、消耗的。而基于内心自由做事,你的感受是愉悦的,是有创造力的,是舒畅、轻松、非常有存在感的。
所以,我建议你先去寻找内心的自由,再去生活。
实现内心自由的方式就是,最大化地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最小化地、理性地去强迫自己。
前面说过,实现自由有两条路:理性遵从感受,或感受遵从理性。实际上,第一条路更好走。因为感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较难决定和改变的。你喜欢做这件事,在那一瞬间,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其实是很明确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受。感受不受意志的支配。就像你吃某个东西,好吃或不好吃,想不想继续吃,你很难去欺骗自己。
因此,想要实现身脑一致,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你的感受,让你的理性可以顺从你的感受。但是,你的理性往往太强大了,你的感受就极易被理性所淹没。
我的感受并不重要
一个人之所以难以识别自己的感受,是因为他在进行情感隔离,他在忽视自己的感受。他弄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并且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如果你去问一个人:“你想怎样?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他未必能回答出来。你会说:“怎么可能呢?人怎么会连自己的想法都不知道呢?”然而这的确是事实。
想法不同于感受。你可能会觉得:“‘我见了领导,确实想表现好啊。’‘孩子确实要管呀。’‘他不开心,我确实要哄的呀。’这就是我想要做的。”
实际上,在那一刻,在领导面前表现这件事让你愉悦吗?想照顾孩子的时候你享受吗?你喜欢在伴侣不开心的时候去哄他吗?
其实,在很多时刻,你头脑中“应该”做的事情和准则已经遍布你生活的各个角落,把你的生活围得密不透风,你已经太习惯用规则去思考,你的感受早就被你抛弃到九霄云外了。甚至,当你去想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你突然就大脑空白了。你感受不到你的感受,你已经好久都没聆听自己的感受了。你已经习惯了与自己的感受相疏离,以至于疏离得太久,自己已然变得麻木了。你的大脑侵占了你的身体,让你变成了它的奴隶。
一个人能放弃自己的感受,听从大脑的指挥这么多年,只能说明他觉得“我的感受不重要,它不值得我去花精力捍卫”。一个人之所以总是在自我强迫,是因为他内心深处觉得自己的感受就是不重要的,他是不值得被照顾的。
当别人强迫、要求、控制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会轻易妥协呢?就是因为你内心深处觉得:
“对方的心情如何,比我的感受更重要。”
“对方的愿望是否实现,比我的感受更重要。”
“对方的利益是否损失,比我的感受更重要。”
“他人的种种都比我的感受更重要,我只能先照顾好他人,才能照顾自己的感受。”
可是,让他人永远开心和满意比新闻联播有大结局还难,你哪里还会有空间照顾自己的感受呢?
比如说,为什么事情一大堆的时候,你要强迫自己继续去做呢?很多人在工作中熬夜加班,不管怎么着也得先把工作做完。很多人做家务的时候也一再强迫自己做好。他们觉得这就是负责任,就是应该做的。其实他们内在的逻辑是:
“工作比我的感受更重要。”
“家务比我的感受更重要。”
“事情比我的感受更重要。”
“我必须优先照顾事情,我的感受要往后排。”
可是,这些事情又做不完,所以自己的感受就没有被顾及的机会了。久而久之,还记得自己有感受干吗!长期顾不上的就应该消失。
其实,你觉得他人、事情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也没问题,你可以有这样的选择。那你就大大方方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有很多人的工作就是要照顾好别人的感受,做好很多工作就是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这都没问题。问题是,偏偏你的内在又在挣扎,你觉得:“我不想放弃自己,我不想牺牲自己。”
这时候,你的内心就有了冲突。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必须满足别人和事情,代价就是牺牲自己;另一个声音就是想照顾自己,代价就是牺牲别人和事情。
结果,你选择了前者,又不甘心。此刻,你就失去了自由。而你这么选择,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你的内心深处,你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自己的需求是不值得被满足的。
我经常收到这样一些提问:“到底应不应该这样做呢?这样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我到底应不应该照顾别人的感受呢?我应不应该任性呢?”对于问这种问题的同学,通常我都会先去反问:“你想不想呢?”
当一个人问应不应该的时候,他就是不自由的;而去问自己想不想,才是自由。有很多事是不应该的,你觉得自己承担不起后果而不想,那么你也是自由的。比如说法律,你觉得自己“不应该违法”就是不自由的体验,而“因为害怕被惩罚而不想违法”就是自由的体验了。
如果你在强迫自己照顾谁或强迫自己做事,你可以问问自己:
“我照顾好自己真的不重要吗?照顾好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真的不重要吗?我真的不配有自己的需求吗?”
为了安全感
那么,人为什么要如此忽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去选择自我强迫呢?
因为放弃自由的目的是获得安全感。如果不是为了能安稳地活下来,谁愿意委屈自己呢?想要获得自由,你得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要牺牲一部分安全感。
自由是一个更高级的追求,要在自己足够安全的前提下才有精力去追求。当你不觉得自己身处的环境是危机四伏的,你的心才是轻松的,才能真正去想自己想要干什么,才有勇气去做。如果你在这件事上的安全感本身就不充足,那么你就承担不起这个代价,就没有能力去享受自由。
比如说,为什么有些人要强迫自己不跟别人发生冲突呢?为什么非要先去照顾别人的感受呢?谁不愿意想干吗就干吗,任性而为呢?但是他怕呀,因为在他的联想中,一旦跟别人发生冲突,他就觉得别人会惩罚他、指责他、离开他、抛弃他。所以,他必须先去照顾别人的感受,以别人的开心为主。相比自己是否跟着自己的心做事,他更怕对方的嫌弃与离开。他的内心是脆弱的,无法一个人面对这个复杂又危险的世界,他需要一个依靠,所以,他必须放弃自由来留住他人。
比如说,为什么有些人一定要强迫自己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呢?为什么不能拒绝不喜欢的工作内容呢?因为在他的想象里,一旦离开这份工作,他就会失业,就会变成穷光蛋,就会连个馒头都吃不上。毕竟,不喜欢事小,饿死事大呀!为了生存,他只能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了。他被未来一个人不能生存的恐惧给吓住了。你可能会说,这份工作没了,可以找下一份呀,怎么可能会饿死街头呢?是的,尽管你觉得他很夸张,但是在他的想象里,事情就是可以这样发生的。这只能说明,他心里的害怕是多么强烈,他对于生存的恐惧早已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看不见他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有很强的生存技能的。
比如说,为什么有些人要强迫自己留在一段不喜欢的婚姻里,跟一个不喜欢的人继续纠缠呢?因为在他的想象里,一旦他离开这个糟糕的人,他就会连这个糟糕的人都失去了,就会真的变成一个无依无靠的人、一个没人要的人,这真是太可怜了,而这份可怜是他无法承受的。即使跟一个人纠缠,活在痛苦里,他也感觉自己是存在的,是活着的。但是,如果偌大的世界,没有人陪伴,那种孤独的恐惧会让他无法呼吸。所以,在生存与痛苦两个选项里,他选择了痛苦。
在他们的想象里,不敢选择自由是因为害怕、安全感太弱,付不起自由的代价。他们会变得很消极,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之中:“反正我想不想也没有用,自己说了也不算,我也没人管,也没人在乎,我还想它干吗呢?甚至当我有了自己的想法,还有可能会被惩罚,那我干吗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呢?我干吗要给自己找麻烦呢?”
所以,为了安全感,人就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我太脆弱了,我需要先把自己保护起来,我得先保证自己是安全的,是能存活的。什么自由不自由的,我不配,我也负担不起这代价。”时间长了,一个人的内在逻辑就只剩下“应不应该”,没有“想不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