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来自内心的自由
轻松来自内心的自由
感受与理性
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在有着两个驱动力:
一个是感受;
一个是理性。
感受就是情绪的流动。那些让你感觉到快乐、愉悦、幸福、轻松等正向情感的事,你就想去做更多,比如说去吃好吃的,去见喜欢的人,去打喜欢的游戏,去寻找刺激、自我挑战,等等。那些让你体验到悲伤、压力、委屈、挫败等负向情感的事,你就无意识地想逃避,比如说不想做家务,不想加班,不想写作业,等等。
情绪是在身体里的,当你体验到生气、委屈、开心、无助的时候,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会有所反应。情绪浓烈的时候,你还能明显地观察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比如呼吸急促、僵硬、放松等。
当你去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时,不仅你的意识在指挥你做,你整个身体其实都在参与这件事。我们常说,身随心动。这里的心就是指人的内在感受,就是从心里感受到的一种内在感觉。
但你的感受未必能推动你成功做成某件事。因为除了感受,你同时还拥有另外一种动力来驱动你,这就是理性。感受负责愉悦冲动,而理性则负责权衡利弊。理性在大脑里产生,会去判断哪些是“应该”做的事情。
当你开始权衡的时候,你就会去思考、纠结、讲道理,用说服自己的方式去做你觉得正确、合理、应该的事情,比如说加班、不得罪人、做家务等。那些让你觉得不合适、错误、不道德的事情,你就会不想去做,比如说浪费钱、自私、偷盗等。
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体系里,这两个部分被称为“本我”和“超我”。感受就是本我的驱动力,是用来体验愉悦的。理性就是超我的驱动力,是用来正确决策的。理性会对事物做出评判,就像在你的大脑里住着一位批改作业的老师:这是对的,应该去做;那是错的,不应该去做。而内心的感受没有对错,只有舒不舒服、愉不愉悦和想不想。
感受和理性是两套既独立又相关的动力系统。这两个动力同时作用于人的时候,如果方向是一致的,就叫作身脑一致;如果方向不一致,就是身脑分离。
累是因为内耗,而非外在事多
感受和理性并非总是一致。
比如说,你觉得父母养育了你,他们很不容易,所以应该尽量满足父母的需求,应该多跟他们联系,这是你的理性。如果你这样做了,就代表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孝顺的人。因为你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孝顺的好人”,所以你会觉得这些都是你理所应当要做的。
理性驱动的好处就是当你认同了社会规则时,你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当你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孝顺的好人时,你同时也会得到父母、亲戚以及身边其他人的认可和好评。
但成为一个好人未必是舒服的。你可能并不想多跟他们联系,你觉得很烦,你的感受让你很想拖延、逃避跟他们联系。
身心分离的结果就是内耗。当你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内心正在进行着一场恶战,两方势力正在互相残杀。
你的感受说:“这样做让我觉得不舒服,我不想做!”但是你的理性说:“这样做是对的,你必须这么做!”可以想象,无论最后哪个声音胜出了,你都是输家。
即使最后本我赢了,你选择了不去做应该做的事,超我也会一直责怪你,让你非常自责,休息也休息不好,享受也享受得不彻底。
很多人觉得自己明明在休息,但还是感觉休息不过来,其实就是内在充满了焦虑和评判,根本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很多人看起来很闲,其实没做什么事,却一直很累,原因就是如此。光身体停下来有什么用?脑子没停。外在没干活儿,内在却一直在斗争。
即使最后超我赢了,你选择了继续去做,本我也会一直拖后腿,制造困难,不让自己去做。这时候你做起事来就会效率低下、思维迟缓、创造力低,也做不出什么好的成绩来。即使你强行去做了,又因为这是你违背自己本心的决定,你也很容易感觉到倦怠、疲惫。
拖延就是身脑分离的结果,做事情不在状态也是。
一个人之所以会累,就是因为他过得拧巴,内在一直在撕扯。他的内心明明不想干,大脑却非要强迫他干。如果一个人的精力都用在了和自己做斗争上,那么,他能不感觉到累吗?能不觉得压力大吗?
所以,如果你体验到了累、压力、迷茫、麻木,你可以去思考一下:此刻,你是否已经身脑分离,你的心是否已经不再自由了?
轻松和创造来自身脑一致
身脑一致,就是你做的事正是你喜欢的事,正是你真正想要做的事;你停止做的正是你不喜欢的事。你的本我和超我、感受和理性同时往同一个方向用力,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创造力大爆发,特别有想法,特别能够享受其中,就是因为他们的身脑是一致的。
自由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当一个人的身体和大脑在一起愉快地工作时,人就会特别舒服,特别有存在感。他体验到了鲜活的自己,就会很有活力、朝气和感染力,周围的人也可以感觉到他积极的生命力。一个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并愿意坚持自己想做的,也能为自己想做的负责,我们就说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因为他不被内心的枷锁所禁锢,所以他的内在没有矛盾和冲突,像是驰骋在开阔的马路上,尽情地狂奔。这时候的人就是有创造力的。
很多爱追求梦想的人都活得特别鲜活。因为热爱,所以奋不顾身。有的人省吃俭用,就是为了买到梦想中的钢琴,当他沉浸在自己的演奏中时,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当一个本来学习平平的高中生为了考上梦想中的大学而开始奋发图强时,他的身心和大脑在一起加油,他就有可能创造奇迹,让全校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身脑一致可以得到真正的轻松。当你听从内心感受的召唤,想做的时候做,不想做的时候就不做,你就懂得了什么时候需要休息,什么时候可以放松。即使你的身体暂时会累,因为你知道这是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你的内心也是轻松的。
因此,自由也是轻松的。
内在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外在的不自由是必然的。人不可能自由地上天入地,随心所欲。但外在的不自由不一定是真的不自由。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自由的标准是身脑是否一致,思想是否跟身体保持一致。具体来说,不自由就是你想做却不能去做,或你不想做却不得不做。
你不想做而没做,这就是自由。我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情况,你可以感受一下什么是内在的自由。
当别人控制你的时候,你是不自由的吗?
这得取决于你喜不喜欢被控制。
当你不喜欢被控制,却不拒绝,这时候你就会体验到不自由,你就开始期待别人尊重你,不要强迫你,要去理解你,你会试图通过让别人顺从自己来获得自由。
但不是所有的管束都是不自由的。比如说,有的人就是喜欢被管。他不想自己做决定,就是喜欢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他去做就好了。他觉得这样可以节省自己的力气,所以,他就是自由的。还有的人觉得可以放弃自己的想法去听对方的,因为对方对自己很重要,这时候他也是自由的,因为他完全在跟随内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当你在讨好别人的时候,你是不自由的吗?
如果你在讨好别人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一面讨好,一面又委屈着;一面不敢发生冲突,一面又抱怨对方,那你就是不自由的。因为你真实的自我可能想拒绝他或想跟他发生冲突,可你又不敢,所以你在违背你的真心,那你体验到的就是不能做真实自己的不自由感。
如果你在有意识地讨好,在为了某种目的而讨好,那么这种讨好出自你的本意,你就是自由的。你明白自己的想法,并在坚持执行自己的想法,你是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那么你就是自由的。
当你在负责任的时候,你是不自由的吗?
责任分为两种。
第一种,你的本意并不想负责任,但又觉得不得不负责任,这时候你就是不自由的。在负责任的过程中,你就会感到烦躁、焦躁,因为你感觉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
比如说,一个人离婚了,她的内心根本不想要自己的孩子,但是又觉得不去争取孩子会显得自己没人性,不是一个好妈妈,她就只好为了保留好妈妈的形象而去养育孩子。那么,即便她看起来对孩子很负责任,她的内心也是很不自由的。
第二种,负责会让你体会到一种使命感,体验到一种意义,这时候你就是自由的。你很享受负责任的过程,你觉得自己在负责任的同时得到了升华,你很愉悦和满足,觉得自己很棒,那么这时候的你就是自由的。
比如说,守卫边疆的战士在春节期间执行任务,不能回家过年。他要为自己的任务负责,而他也很乐意负起责任。他是在心甘情愿地做出牺牲,他为自己可以保家卫国而感到荣耀。那么,他的内心就是自由的。
当你在坚持的时候,你是不自由的吗?
坚持就是强迫自己。当你知道你在强迫自己,并且内心并不觉得拧巴的时候,这种强迫就是有意义的,它也是一种自由。
比如说,你在爬山,身体爬不动了,但你特别渴望见到山上的风景,还是强迫自己爬下去,这时候的你就依然是自由的。因为你主动选择了强迫自己,你的身脑是一致的,你的动作跟你的追求是一样的。
比如说考研,天天学习真的很累,但这是你的目标、梦想,你特别想要实现它,所以你决定靠自己的意志力再坚持一下,此刻的你就是自由的。但有时候,你已经不想再坚持了,想放弃这个梦想,你的大脑却在强迫你不要放弃,那么此刻的你就是不自由的。
当被限制了人身自由时,你是不自由的吗?
当你被限制住了行动能力,比如说生病住院,犯罪被关进了监狱,在下班的时间不能及时下班回家,那么你还是自由的吗?
自由从来不以外在的身体在哪里作为判断,而是你的内心有没有和你的大脑在一起。如果你的身体在某个地方,你的内心和大脑接纳了这样的自己并且不再抗拒,转而去做你能做的事情,你就还是自由的。
比如说,心理学家弗兰克,他作为犹太人被纳粹关到了集中营里,身体失去了自由。当他的心不再抗拒这件事的时候,他就获得了自由。在自由的基础上,他开始追求自己喜欢的事,在集中营里构思、写作,并出版了经典名著《活出意义来》。
比如说,有的人因为疫情被困在家里,身体不能外出自由活动。但当他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他就已经是自由的了。有的人会在家里打游戏、写作、做家务等,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就实现了身脑一致,也就体验到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