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怎么拒绝被爱的

一个人是怎么拒绝被爱的

拒绝爱的逻辑

一个人只要拒绝爱,就会得不到亲密感。有的人觉得很无助、很孤单,觉得自己没有人爱。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被爱的。一个人体验不到被爱,不是因为没人爱,而是因为拒绝了爱。

人就是这么矛盾,一方面需要爱,一方面又拒绝爱。一个人拒绝爱的逻辑就是:

只要你没按我期待的样子做,只要你没让事实按我期待的样子发生,这统统都能说明你不爱我,说明你不在乎我、不重视我、不认可我、不喜欢我、不……

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泛化:把不爱的时刻,当成不爱我

没有人能在所有时候、所有事情上都是爱你的,别人不是你的蛔虫,不是你的仆人,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性,无法给你足够的爱。也许此刻对方没有把注意力指向你,没有关注你。这时候你可能只要提示一下他,他就会愿意重新给你爱。

很多时候,我们对与他人的关系处于一种不作为的悬浮状态里,没有刻意去爱,但不代表不爱。而当你想要证明自己不被爱的时候,你就会把一切没有正在表达爱的时刻都解读为不爱,会把别人的不作为解读为不爱。这时候不被爱的逻辑就是:你没做A,就是不爱我。比如说:

“你不送我礼物,就是不在乎我。”

“你不主动道歉,就是不重视我。”

“你不回我消息,就是不重视我”

“你给弟弟花钱却不给我花钱,就是不认可我。”

……

使用泛化模式来拒绝爱的人,需要明白一件事就是:爱不是二十四小时发生的。此刻对方没有表达爱,有很多可能性。有可能此刻他比较疲惫,给不出来爱;有可能是没有意识到你的需要,不想给;有可能是对你有些意见,不想给;更可能是对方没有这个意思,但你这么认为了。但这些都不意味着他就不爱你这个人了。因此,你可以去认真核对一个公式:我观察到你没有去做××,你就是不在乎我。是这样吗?

2.扭曲:把多面的行为,只解读为不爱

也许对方正在做着一些伤害你的、负面的行为。这时候,一个内心感觉自己不被爱的人,就会把别人无意识的伤害解读为不爱。这时候人的逻辑就是:你做了A,就是不爱我。

“你要求我做××,就是不尊重我。”

“你指责我,就是在否定我。”

“你回到家就往那儿一躺,就是不重视我。”

……

某种行为的确构成伤害,但这不影响其中也包含着亲密。尤其是亲密的人之间,常常是有一颗想为对方好的心,却以伤害的形式表达着。实际上,每件事都可以往好的方面解读,也可以往坏的方面解读。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的习惯,是习惯往好的方向解读,还是习惯往坏的方向解读呢?

对于使用扭曲心理拒绝爱的人,他们需要学会的是解绑,不再把××行为和不爱挂钩。解绑的过程就是重新建构的过程,他们需要找出某个行为的至少三种解释。比如说,一个最难的逻辑:“他指责我,就是否定我、不认可我。”通常我们觉得指责肯定是否定的,可对于指责,除了解释为“否定我”之外,还有哪些可能性呢?

“他指责我,是希望我认可他。”

“他指责我,是想让我关注他。”

“他指责我,是想告诉我,这件事应该用另外一种方式做。”

“他指责我,是因为在外面遇到了不顺心的事。”

“他指责我,是因为心情不好。”

“他指责我,是因为我比较安全,他相信我能承受他的情绪。”

……

当你发现另外一些的原因的时候,不被爱的体验就会弱很多,甚至会感受到自己处于被爱中。

3.忽略:对爱的时候视而不见

有的人只对负面的信息感兴趣。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会选择性忽略;别人对他不好的时候,他会特别认真。

罗翔曾经在社交平台上因为一句话而被网友持续攻击、辱骂。罗翔当时很伤心,觉得自己不被认可。有人就问他:“如果别人给你很多赞誉,你觉得这合适吗?”罗翔说:“我肯定愧不敢当。”那人接着说:“别人对你的批评,你怎么就深信不疑呢?”那一刻的罗翔只注意到了批评,对自己好的部分、被认可的部分完全忽略,所以才感受到了自己是不被认可的。

有的人说自己的老公不负责任,一点儿都不在乎家。我就会问他:“请问你老公是所有时候都不负责任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你注意的是哪些时候呢?”然后我就会发现,这些人会忽略掉自己被在乎的时候,只注意到不被在乎的时候。

有的人说:“我发朋友圈,别人总批评我。”请问你发朋友圈的时候,所有人都批评你吗?肯定不会是所有人。有的人可能没看到,有的人没有评论,有的人表达了认可,只是部分人批评了你而已。这样的人的关注点很有趣,他只对负面的现象感兴趣,这就说明他只对不被爱感兴趣,对被爱没有兴趣。

有的人则会觉得,不被爱的时候是大多数。大多数并不是全部。被爱的时候也不是零,但在感知里怎么就变成了没有呢?

爱是这样的:当你看到有爱的部分的时候,爱就会更多;当你注意到没有爱的部分的时候,爱就会更少。这个原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给了你爱,你发现了,就会充满欣喜、感恩,你的反应也会反馈到发出爱的人,让他接收到。我们把爱给到别人时,激发了别人的信心和感激,我们自然就会愿意做更多。反之,如果我们付出的爱投注到对方那里后,他就像个黑洞一样毫无波澜,我们就不会想做那么多了。

使用忽略心理来拒绝爱的人,其内在逻辑是这样的:“他只要在某个地方不爱我,就是全部不爱我;只要在某个时候不爱我,就是全部不爱我。他有爱我的地方,也有不爱我的地方,但只要他不是所有时候、所有事情都爱我,就叫不爱我。”

因此,使用忽略心理拒绝被爱,也是因为对他人的要求太过理想化了。这种人在潜意识里对爱的需求是,所有时候、所有事情都要给他爱。

使用忽略心理拒绝爱的人需要看到的是,爱与不爱同在。此刻,他没有给你想要的爱,不代表他所有时候都不会给。既然你没有离开他,就说明他是给过你很多亲密感的。你可以就事论事地分析,这次他没有给你,但不能说明他是不能给你爱的人。

你要承认的是:一个人有的时候对你好,有的时候对你不好;有的地方对你好,有的地方对你不好。那他是对你好,还是不好呢?

4.攻击

想要被爱,最好的方式就是求助,就是直接告诉对方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因为你想要被爱,这是一个索取的过程。就像借钱一样,你希望对方给你一点钱。那你好好说话,客客气气地去求助,这样你得到帮助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只要对方跟你无仇无怨,而且有能力满足你,多半都会满足你的需求。

但潜意识里不想要被爱的人呢,就会选择用攻击的方式去索取爱,用攻击的方式表达需求,比如说抱怨、指责、嫌弃、报复、惩罚等,觉得对方不给爱是错的,是坏的,是不应该的,是该遭受惩罚的。这时候一个人求爱的逻辑就是:我攻击你,你就应该向我妥协和屈服。你不妥协和屈服,就是不爱我。

使用这种方式来求助会怎么样呢?对方本来想给你的,因为被你攻击而给不出来了。

被攻击的人不一定是不想给你爱,只不过,当你攻击他的时候,被攻击的人第一要务是保护自己。当你发起攻击的那一刻,其实你是受伤的,你很需要对方。但那一刻他无法看到你的需求,他没有多余的精力看到你。他只会先看到自己的受伤,并且安抚自己。

而他安抚自己的方式就是反击、逃离、冷漠。这些动作又会对你造成攻击,这时候,你得到的爱就会更少,甚至几乎没有。在不被爱的时候,你又会反击。于是你们会相互攻击,爱越来越少。

冷暴力也是攻击。什么叫攻击呢?攻击是一种让别人难受的方式。你用让别人难受的方式来求助,那结果就是,人家本来有那么一点儿爱的动机,也被你给攻击没了。

我记得我看过一幅漫画,一个角色说:“我觉得没人爱我。”另外一个角色说:“我爱你。”第一个角色说:“那我打你一顿,你还爱我吗?暴打一顿,那人果然不爱了。第一个角色又说:“你看,果然没人爱我吧。”

被爱的前提一定是保护好爱护你的人。古人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意思就是,你得保护那个保护你的人。你想要得到某个人的爱,无论他做错了什么,你都得首先保护好他的感受,你才能得到他的爱。指出他哪里错了,并不能使用攻击的方式,这是拒绝爱的行为。这种人需要学习的就是,使用良好、真诚、直接的方式去求爱。

我的本质就是不值得被爱的

有人会好奇:对啊,人为什么要拒绝爱呢?因为这样符合他内在不值得被爱的人设。

这时候,拒绝就变成了自我保护:“如果我不能确定爱的持久性,我宁愿不要。我的内心就是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如果我接受了你这次的爱,我依赖你了,怎么办?你说拿走就拿走,说不爱我就不爱我了,我该怎么活下去呢?”

就像一个乞丐一样,对他最大的惩罚不是贫穷,而是给了他一个月的暴富。不过,你是一个比较明智的乞丐,你很懂得克制,绝不会去享受这一个月的暴富,除非有人能向你保证财富是永远的。但是,其实别人向你保证了你也不会相信。因为,他怎么保证的了?

贫穷是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里,人会感受到安全。不被爱也是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里,比偶尔的被爱安全多了。既然是习惯,你就可以知道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了。

习惯来自经验。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体验到的就是不被爱,那么不值得被爱的感受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在跟爸爸妈妈的互动中,很多孩子从小就不被关注,不被重视,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支持,不被认可。在爸爸妈妈无数次的催眠和眼神里都大写了一句话:“我是不值得被爱的。”

在爸爸妈妈的世界里,比孩子重要的东西有很多,可能是工作更重要,可能是另外一个孩子更重要,可能是他们理想中的孩子更重要,是他们自己的情绪更重要,是亲人的安危更重要。这时候,孩子体验到的就是自己不够重要,自己不被重视。

每当爸爸妈妈跟孩子沟通时,他们爱说的话就是:“你应该这样,你怎么可以那样,如果你不这样就会怎样,你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太多父母擅长表达、输出,较少有父母擅长询问、倾听。而关心的前提就是询问啊。父母若从来不问孩子怎么了,孩子体验到的就是不被关心。

这种表达经常以强势命令开始,以孩子不得不执行结束。这时候,孩子就体验到了不被尊重、不被接纳。以否定开始,以父母的耀武扬威结束,孩子体验到的就是不被认可。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怎么敢再轻易地相信自己可以被爱呢?

他也不是没尝试着相信过,也曾经无数次希望过,但从小到大,每次希望带来的都是失望。他都失望一万次了,你让他第一万零一次相信?

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认知:“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然后他会把这种认知带到成人的世界里,再次在成人的关系里体验不被爱。

所以,亲密感匮乏的本质逻辑就是“我不值得被爱”。

我可以不需要亲密吗

解决亲密感的需求的方式就是独立。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有疑问:“那我不依赖别人可以吗?我是不是能自己满足自己的所有后,就不需要感情了?”恭喜你,如果你能做到完全自我满足,那你基本就处于大彻大悟的状态了。但这对你我来说都有点儿困难。

首先,人有脆弱性,这让我们必然需要他人。

在绝对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一个人什么都能自己搞定,完全独立的话,他就不需要感情。但是,一个人能在所有时候把自己所有的需求都照顾得好好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实际上,你我皆凡人。人的脆弱具有必然性,没有人能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坚强,更没有人能完全克服自己遇到的所有困难,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彻彻底底地不去依赖别人。人之所以是群居动物,实际上就是因为需要通过与他人结盟,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补充自我的可能。

依赖并不是坏事,不切实际的依赖才让人痛苦。而不切实际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人不对。你把依赖投注到了不恰当的人身上,就会依赖失败。这种感觉就像是向穷人借钱,失败的概率很大。

方式不对。你需要对方,却用指责、讲道理、付出、绑架、幻想等方式,让对方体验到压力,那么他拒绝你的概率也很大。

依赖别人本身不会痛苦,反而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只不过,过度依赖的时候会求而不得,人就痛苦了。那怎么衡量过度呢?就是对方给不出来、不愿意给,这就叫过度。亲密关系中的痛苦就是,你想要依赖对方,而对方不能被你依赖,你还放不下。你不会爱自己,你就特别需要对方来爱。可对方还是不愿意,你就只能痛苦。

解决之道就是,当对方不愿意满足你的时候,你得学会满足自己。注意,只是在自己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自己满足自己而已,不是所有时候。

有的人是假性独立。假性独立就是他没有依赖别人的能力,他不得不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来让自己好受一点。那不是独立,那是一种假性的独立,他只是丧失了依赖别人的能力。这种人维持正常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别人都是集体作战,他是单打独斗。

其次,正常人的亲密感就是流动的。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亲密感,这种说法又有一些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时候是不需要亲密感的,我们有时候更喜欢自己待着,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亲密的需求本来就是变动的。一个人所需要的安全感、自由、价值感、意义感都是随时随地变化的,在不同时候、不同事情上、不同状态下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前面讲过,人不是所有时候都处于亲密感匮乏状态。比如说,一个人平时安全感很强,但一只老虎追他的时候,他的安全感也会丧失。但他在咖啡馆安静看书的时候,安全感可能又很高。

因此,人对亲密感的需求也是变动的。

你会发现,当一个人状态很好的时候,他是不那么需要感情和关系的,他自己待着,做自己的事就非常圆满。那一刻,他既可以去爱别人,又可以爱自己,也可以去爱这个世界。但当他状态变差的时候,他就开始渴望从某种关系中得到拯救和解脱。

当一个人状态差的时候,他内在就有一种焦虑和躁动,无法自我安抚,需要通过他人为他做点什么来安抚。这就是我们对亲密感的需要。那一刻,他的独立性已经不足以实现自我安抚了。

当一个人开始渴望亲密感的时候,他内在有一部分就已经体验到匮乏感了。对亲密的需求感越强,说明那一刻内在体验到的匮乏感越强。因此,通过观察他对亲密的需要,我们就能知道此刻他的感觉并不好,他很脆弱。

越是虚弱,就越是想依赖别人。

即使我们有能力自我满足,也不必非要自我满足。

当我们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去自己满足自己吗?

不是的。爱自己的方式之一,绝不是什么都自我满足,而是使用恰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匮乏感。即使我们有能力自我满足,也没必要什么都自己做。什么都靠自我满足,这样的人特别辛苦,且看起来特别傻。

所以,我们依然需要别人的爱。

健康的爱自己的方式是在自己为自己做和依赖别人满足自己之间找到一个灵活的平衡,两者都要会。

在对方满足你需要的时候需要他,在对方能满足你的地方需要他,在能满足你的人里有他。在不能被满足的时候,自己满足自己。自己爱自己和别人爱自己两者相组合的方式才是健康的关系模式。

就像是油电混用的汽车一样,在适合用电的时候就电动,适合用油的时候就油动。这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而且,选用恰当的方式来让别人满足你,选择能够更容易地满足你的人,也是为自己的需求负责,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

谁说吃面包,就一定要自己种小麦?但你总不能不花钱就抢小麦,或者去猪肉店老板那里买面包吧?

这两者之间也有先后:先尽可能地从他人那里寻找满足,在求而不得的时候再转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