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及育儿中的价值感

原生家庭及育儿中的价值感

价值感形成的关键期

价值感形成的关键期是在三至六岁,弗洛伊德把这个阶段叫俄狄浦斯。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探索这个新奇的、充满未知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自身的能力又不足以支撑他确信自己是可以的。这时候,他就特别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认可,从而形成自己的本质是好的的认知。

如果在这个阶段价值感没有建立起来,他就会在别的时间段花更多的精力来重新建立。然而,如果父母阻止了他,他就会长久地处在挫败感里。

原生家庭并不是价值感建立的唯一环境,但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孩子价值感的建立。

父母吵架

婴儿长期处于全能自恋的状态中。他会自动认为,外界的很多不好都是他不好导致的。比如说,“父母吵架,都是因为我不好”。父母吵架本身跟孩子没什么关系,但小孩子会自动认为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他们才吵架。他会觉得:“如果我乖一点,他们就不会吵了。”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当孩子还小时,他的自我部分还没有建立,他分不清楚外界的冲突和自己的关系。他会把外在等同于自我,这是孩子与环境共生的部分,所以他就会把环境与他人的不好等同于自己不好。如果后期这几部分没有完成分离,孩子长大后,依然会把环境与他人的不好等同于自己不好。

归因为自己不好,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一点掌控感。如果他将许多问题的发生归因为父母不好,他将会体验到对环境的严重失控,更没有渠道得到父母的爱。而归因为自己不好,孩子会留下一种幻想:“是不是我足够好了,父母就可以停止争吵,来爱我了?”

父母忙

很多父母都很忙,没时间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自暴自弃,他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不够惹人疼爱,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才会没有人爱、没人在乎。毕竟,金子才值得人珍惜,一块石头又有什么好在乎的呢?没有爱的灌溉,他的价值感又从何建起呢?

有的孩子十分刻苦用功,他会认为:“只要我再乖一点,再优秀一点,父母就会注意到我、爱我了。”孩子就会养成自强的性格,凡事都要争得一个好结果,觉得要特别优秀才能被别人注意到。他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标准拉高,生怕自己一不优秀就落后了、没人在乎了,会时刻生活在恐惧中。

虽然努力的品质会给他带来一定的成果和价值,但通过恐惧建立起来的价值感是一种虚假的价值感,并不能建立“我的本质是好的”的认知。

父母的悲观和抱怨

有的父母过于悲观,特别喜欢抱怨。他们或许并不会刻意指责孩子,但他们总是在抱怨:邻居对自己不好,伴侣对自己不好,社会对自己不好,亲戚对自己不好,自己的身体怎么不好。这种抱怨会给孩子一种自己不够好的感觉。

因为在小孩子的体验中,自己和父母是一体的。因为你不开心,所以他想拯救你。可是他的力量太弱小了,拯救不了你,他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能力太差了,感觉很挫败,那么他的价值感就被削弱了。

父母的指责

父母的指责对很多人来说简直太常见了。“你这里不行!”“那里不行!”“这个不应该这样做!”“那个又做错了!”这样的声音很熟悉吧。正因为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父母特别喜欢把你没有做好的事情归因为你内在的稳定因素,所以才破坏了你价值感的建立。

比如说,当你做不好作业的时候,他们不会说是因为这道题太难了,他们会说是因为你太笨了。题太难了属于外归因,如果父母这样说,就会很好地保护你的价值感;而说你太笨了,这就是在内归因,就会让你感受到挫败感,你的价值感也会被破坏。

比如说,你一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他们不会去想杯子的摆放位置是不是得当,他们会怪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总之,只要你一犯错,一定是你不够好导致的。那么你就会习得这种归因的方式,把事情的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好。

父母的期待

有的孩子很不幸,从小就要承担家庭里的某个重任,父母会要求他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给孩子设置过高的目标,孩子就会被这个目标吓住。虽然孩子已经十分努力了,但父母就是不满意,还会要求孩子十二分的努力。当孩子已经努力到极限,父母还是无限度地要求他时,孩子便会体验到巨大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没有成就感的支持,价值感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孩子就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没有达到好的标准。即便日后成长得很优秀了,他还是会要求自己更好,他的人生就会过得很辛苦。

父母的比较

父母为了面子,往往会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优秀的孩子做比较,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努力,也变得同样优秀,来换回一些面子。

父母这么说的时候,可能只是随便说说,但孩子不会随便听听。孩子会在被比较之初,默默努力。可是,当孩子超越了隔壁的小朋友后,父母还会拿他与隔壁的隔壁的小朋友做比较。

这种无止境的比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差劲,落后于他人,就会打击到孩子的信心,使孩子体验到生不如人的感觉,一直活在卑微中。

从未得到夸奖

实际上,父母不夸孩子,并不等于不爱孩子,可能是因为父母缺乏正向表达的能力。但孩子会体验到“你不夸我,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

对于小孩子来说,没有得到正向的反馈,是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感的,就像是行走在空白里,不知道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父母才满意,不知道自己怎样才算是好的。而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也是有意义的,这样他会获得一些掌控感,因为他会觉得,虽然自己操纵不了外在,起码还可以操纵自己,这就是“我不够好”的生存意义。就像婴儿一样,他会通过吸吮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实际上,他什么都掌控不了,但奶嘴送到他嘴里的时候,他就有了能掌控这个世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