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安全感被满足后的结果

自由是安全感被满足后的结果

自由是安全感被满足后的结果

当一个人内心感到安全,确定自己没有面临危险,或者此时的他应对外界的困难有了一定的自信,不再担心自己生存的危机时,他便有了追求自由的冲动。他会开始生出疑问:“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吗?我可以跟随自己的感觉走吗?我可以任性吗?任性是愉悦的,我可以拥有这种愉悦吗?”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生命都是有自己的节奏的。就好比把一颗小小的种子丢在土壤里,在满足了阳光、水分、温度等生长条件下,它必然会发芽,也必然会慢慢地长成一棵大树。

同样,人更是有追求的生物,在满足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后,就会很自然地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想通过顺从自己的想法去探寻自己的意志,通过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寻找自我,去定义自己是谁。这时候,他就会慢慢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并且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知道自己是谁,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这就好比一个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他吃饱喝足后有了精神气,便有了行动力,总想去干点什么来让自己的人生更不一样。

婚前的甜蜜,婚后的争吵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意思是,谈恋爱的时候会很甜蜜,但结婚后的柴米油盐会让两个人产生更多争吵,好像爱情没了一样。

实际上,婚姻要比恋爱的捆绑性更强。谈恋爱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的安全感被满足了:“他好优秀,他好厉害,他能保护我、照顾我,他对我温柔,对我好。我觉得,有了他,生活就有了支撑。”恋爱的美好就在于,觉得有了对方,特别有安全感。

婚姻给了这个保障一个认证。此时,两个人的安全感都被满足了,在婚姻里会安心下来,不再觉得孤单或恐惧,感觉更安全的那个人就会有自由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你能不能不要老管我!我也是需要空间的,也是需要社交的。我需要根据自己的感觉去做我喜欢的事。”这时候,自由匮乏的逻辑就是:“如果你管我,我就必须听你的,不能去做这些、做那些。”

“你能不能配合我带娃?我需要你这么做,不要你那么做,你要听我的,按我认为正确的去做!你做了这些,我就有时间去做我想做的事,获得自由了。你陪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我也就获得自由了。”这时候,自由匮乏的逻辑就是:“如果你不配合我带娃,我就必须自己带娃。”

无论你是在要求对方不要管你,还是在要求对方配合你做某事,都是希望对方能成全你追随自己感觉的自由。

所以,当你和伴侣吵架时,除了看到你们的差异,感觉到绝望外,你还能看到你们已经拥有的部分:此刻,在关系里,你已经很有安全感了。

这种安全感也许是对方给你的,让你相信他不会离开你;也许是自己给自己的,你知道即使一个人也可以很好地活下去。

因此,恋爱中安全感被满足时是甜蜜的,婚后自由被剥夺后是充满争吵的。

发脾气时的自由

有很多人会责备自己的情绪,觉得发火是件不好的事情。

实际上,一个人敢于愤怒,这是一种情绪自由的表现。愤怒的作用是什么呢?愤怒就是一个人在维护自己的界限,争取自己的利益,解放自己的双手。愤怒是在说:“我想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让内心获得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安全感得到满足后才有的追求。一个人首先得相信关系对他来说是安全的,他才敢自由地表达情绪。有很多人因为自己控制不住情绪而懊恼不已,实际上,这并非控制不住情绪,而是在安全感建立后,一旦开始追求自由的感觉,就没那么想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已。

假设剥夺你的安全感,比如,你发脾气的时候,突然开始地震,或者突然有人用枪指着你,你还能控制不住你的情绪吗?或者你知道自己一发脾气,你爱的人就会永远离开你,你还会控制不住情绪吗?就像你在上小学的时候,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吵架,越吵越激动,这时候,班主任突然进来了,你们两个就可以瞬间变得非常安静,情绪就可以在刹那间被终止。

有的妈妈会对孩子发火,那一刻,她相信孩子可以承受住自己的情绪。有的老板会对员工发火,那一刻,他相信员工不会离开,或相信自己可以招到同等优秀的人。虽然不知道这些自信是哪里来的——一般都是从经验里来的——但他们的确是先有了这种自信,才有了发火的勇气。

发火是一种勇气,相信不会失去或不怕失去的勇气。

所以,当你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部分:“此刻,我有安全感了。此刻,我想去追求一点自由。”

不要觉得自己失控了很不好,多数失控都可以归结为你不那么想控制。而那正是你对于自由的渴望化作的一道光。

然而,有的人发完火后会自责,觉得不应该这样。此刻他们又不自由了,他们的逻辑就是:“如果我发火,就代表了我脾气不好,我就必须改。”

因为发火这件事又一次激发了他们的不安全感,让他们觉得发火会带来这些或那些后果,使用的逻辑就是:“如果我发火,就会……”

纠结即自由

有的人总是很洒脱,当他不喜欢某个工作时,就开始思考辞职,换份工作。

我觉得,人有思考变动的心是件好事,变动就意味着更多可能,人生也会更加丰富。当一个人在纠结要不要辞职的时候,说明这时候的他已经有了“我一定能去寻找工作”“我之后一定能赚到钱”的安全感,他才会开始思考去寻找一份他真正想干、让他感觉到更自由的工作。

即使没有“一定能”,他们也在某个层面觉得自己可以了。对于那些在工作中没有安全感的人,他们根本就不会想去寻找自由,因为他们没有这个勇气。甚至有的人在安全感没被满足的工作中,连请假的勇气都没有,生怕一请假工作就会丢失。

那些上有老人要照顾、下有小孩要扶养的中年人,背负着车贷、房贷,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他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他们在工作中相对就会更缺乏安全感,也就会丧失很多行动的自由: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往往会为了维护工作的稳定而选择忍耐,节假日也不敢出远门旅游。烦琐的事务和金钱的匮乏感都会限制住他们的自由。

所以,当你开始纠结要不要换工作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获得了一大部分安全感,来支撑你去追求自由的那个部分。

所有的纠结都是如此:有了选项,才有了纠结。而有两个以上选项可以被你选择,不正是因为你获得了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吗?

情绪是自由的推动力

真正的不自由是不会感受到内心的冲突的。这么说不代表他没有内在冲突,而是他的冲突都在潜意识层面,不会被发现。他会坚定地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连委屈都不会感觉到,更不会有纠结。

有的人超我太严重,身体根本跟不上理性的要求,最终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意放弃超我的要求。有的人抑郁、绝望到自杀,是因为他们做不到“应该”的样子,却依然不愿意放弃这个标准。

当一个人开始用无意识的方式反抗超我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寻找自由之路。当一个人内心感受到自己有冲突的时候,这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安全感。自由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只不过他不太确定。

这时候,情绪就会给他们一个推动力。情绪是突破理性的一个工具。你的内心有一些让你愉悦的冲动无法表达,你的理性告诉你那是不对的、不可以的。这时候,你的情绪就会给你力量,帮你表达。就像是你要挖一座山、刨一片地,可是你娇嫩的双手和明智的大脑不支持你徒手干,那怎么办呢?

使用工具啊。有了工具,你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行动力。有了情绪,你就可以推进自己的愿望。所以,当你有了失控感,开始自责、愤怒、纠结的时候,你可以先给自己一个肯定:“我的安全感已经部分被满足了,我想追求一点自由。”

那么,这就是一个机会:你发现了自己渴望自由。那,你愿意给自己更多的自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