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内心自由的方法
获得内心自由的方法
爱自己的方式之一就是多给自己一些轻松自由。长期生活在自我强迫中,人就会变得压抑、麻木、失去活力。可是,生命本来是用来绽放的,不是用来耗竭的。当你的生活有了枯萎的迹象,你要及时做出调整,让自己活得舒服。多给自己一些自由,就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
给自己解锁,寻找更多可能性
打破“必须”的方式就是找到更多可能性,去发现可以怎样,还可以怎样。
一位同学的困惑是:“我在领导面前感觉特别不自由,哪怕是在电梯里遇到,我也会感觉很拘谨、很害怕。怎么才能做到和领导融洽地相处呢?”
见到领导就害怕,是因为这位同学想要在领导面前表现得好一些,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好让领导喜欢自己。如果他没有这个需求,那么他就没必要在乎在领导面前的形象了,他就自由了。
他之所以不自由,是因为他的大脑中装着一个“如果A,则必须B”的限制性逻辑:“在领导面前,我必须表现好。”
那我们就来思考一下,在领导面前,除了要表现好,还可以有哪些表现呢?
“我可以让领导发现我的不好。”
“我可以让领导发现他的不好。”
“我可以让领导知道别人的不好。”
“我可以关心领导的生活。”
“我可以聊一点公司的日常八卦。”
“我可以谈谈我最近的困惑。”
“我可以问问领导吃饭了吗,吃的什么。”
“我可以把工作以外的领导当朋友。”
“我可以给他讲一个笑话。”
“我可以给他背诵一首唐诗。”
“我可以什么都不说。”
……
你可以思考一下,大开脑洞的那种。当在电梯里遇到领导,有哪些可能性呢?有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又是绝对不能做的呢?为什么必须呢?必须的程度是多少呢?
在电梯里遇到领导,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如果你把这件小事写下来,当作一个自由度的练习,你的思维禁锢就会被慢慢打开。其实人生有很多可能性,只不过你习惯地认为就应该这样、那样,从未想过其实你可以不这样、不那样。
再举个例子,你的伴侣不开心了,你觉得很压抑。这时候,你有个“如果对方不开心,我就要对他的不开心负责”的逻辑。你可以思考一下:当你的伴侣不开心了,你可以做的有哪些呢?试着写下十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意识到你在执行“如果A,则必须B”的逻辑,而意识到的方式就是从你不舒服的感受里去发现,因为每个负面情绪里都有多个“必须”。
识别想法,懂得坚持
要想获得自由,就要发展出坚持自己的能力,摆脱规则的束缚,让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首先,你需要识别并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
你需要去感受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感受,跟自己的内在做连接。你的内心会告诉你,你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你的感觉会告诉你,哪些是你真正想要的,哪些是你不想要的。你的心是知道答案的。
可是,当一个人与自己的内在失联太久,就不太容易捕捉到自己的感受了。那么,还有一个判断标准:此刻正在做的事,你是想继续呢,还是想停止?你是舒服的,还是不舒服的?
这个声音可能很微弱,因为你习惯了忽视自己的声音。但是,只要去听,你肯定能听到。听到后,要注重自己的想法,不要让它溜走。去体会自己的感受,感受自己的感受,给自己的感受一个存在的空间,告诉自己:“我的感受是真实的,我的感受很重要,我值得为我的感受花费精力。”
比如说,你原计划下班早点回家看比赛直播,你的同事邀请你参加小组聚餐。你听到这个邀请之后的第一个反应是“不想去”,但是这个感受瞬间就被你大脑中的想法给淹没了:“不能不合群。”所以你就想:“确实不应该特立独行。与大家在私下多一些互动也挺好的,毕竟在和谐的办公气氛中工作也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我应该去,我也愿意去。”可是,当你聚餐的时候,你心里总挂念着比赛:比赛开始了;比赛进行到哪个阶段了;没能看到直播真是太遗憾了……这时候的你已经失去自由了。
你要做的就是,当这类事件再次发生时,当你内心有一个“我不想”的念头滑过时,不要让它溜走。把这个想法当一回事,多给它几分重视,去掂量一下自己不想去的念头有多强烈,以及你认为必须去的聚餐有多么重要,然后再做决定。给自己的感受一个露面的机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与规则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就是给了自己公平,就是在为自己负责。
学会拒绝
坚持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代表着拒绝,当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要求是对立的、不一致的时候,想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要拒绝他人的要求。自己想做的事坚持去做,不管别人怎么说;不想做的事可以不去做,也不管别人怎么说。学会拒绝是人获得自由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有人说:“工作上有很多事情是必须做的,根本拒绝不了。”其实,根本没有拒绝不了的事情,只有承担不起的代价。比如说,你不喜欢你接到的任务,领导让你必须做,你表达了不满,还是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你可以提出调岗,提出离职,这些都是你在坚持自己的表现,只是看你愿不愿意而已。所以,还有你拒绝不了的工作吗?没有。如果你觉得拒绝不了,那是因为这样做会干扰到你的安全感,你害怕承担拒绝的后果,你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那么,这时候,你就要回到安全感上来解决你的问题了。
你完全可以为了安全感而继续做这个工作,但你要知道的是,这一刻是你选择了留下,而非不得不做。
比如说,有一位妈妈抱怨道:“孩子总是玩手机,我就得管教他。但是,总是为他的贪玩操心会影响到我自己的时间,让我感到自己很不自由。”
这时候,你除了照常去执行“我必须管他”的规则之外,还可以选择尊重自己的感受:“此刻,我不想管孩子。”那就任由孩子玩吧,你可以重视并坚持自己的感受,去做自己的事情。当然,你还可以直接选择让孩子玩手机,你甚至可以把手机一把抢过来,强行制止,义正词严地禁止他玩。可是,你又会觉得这样做很难,因为你的安全感与之相连:你觉得,如果你不管孩子,孩子的视力就会受到损害;如果你强行禁止他玩手机,你就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这种联想会引发你巨大的不安全感,从而阻碍你获得自由。那么,这时候,你就要回到安全感层面去检验一下:“这是真的吗?真的会这么发生吗?只要我这样做一次,糟糕的后果就一定会发生吗?”
找到选择的理由,并为选择负责
拒绝和坚持对有的人来说依然很困难,有些事情看起来也的确是不得不为之的。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们还有第二个终极方法来获得自由:找出你这么做的原因,把自我强迫变成主动选择。
在自我强迫里的逻辑是:“如果发生A,我就必须B。”
你可以调整为:“如果发生A,我为了得到C,所以选择了B。”
前者是被强迫的逻辑,是不能为自己负责的表现;而后者则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动性,是为自己负责的表现。
比如说,你为什么不义正词严地禁止孩子玩手机呢?找出你选择如此的原因:“我是为了不伤害孩子的感受。”“我是为了维持自己是一个好妈妈的形象。”所以,你选择了不用发火的方式去管教他。
比如说,你为什么非要做那么多家务呢?是为了这个家吗?这个家需要这么整洁吗?你会发现,你是为了自己内心的秩序感,才把家里打扫得非常干净。所以,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变成“我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秩序感,选择了强迫自己做家务”。这时候,你会有什么不同的体验呢?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强迫,只有为了某个更想要的东西而选择了主动妥协。我们经常有不能都得到的东西,所以才有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名句。
当你放弃当下的愉悦,其实是为了得到更想要的东西、在未来更能让你愉悦的东西,这只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而非必须。
当你捋顺了这个逻辑,你就是轻松的。当你是自愿、不纠结的,你就不是自我消耗的,就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