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 备
赛勒斯·W·菲尔德以难以想象的巨大干劲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他和全部专家都取得了联系,恳求各级政府颁发作业许可证,为了筹措必要的资金,他分别在两大洲开展了一场资金募集运动,发自这位完全籍籍无名男子汉的冲击力竟然是如此之猛烈,其内在的信念竟然是如此之坚定和狂热,其坚信电波作为一种新颖的神奇力量,竟然是如此之强大和不可动摇,以致于在短短数天之内,高达35万英镑的原始资金就在英国被完全地认购一空。实际上只需要把利物浦、曼彻斯特和伦敦最富有的商人们召集拢来,共同创建这家电报建筑维修公司,就已经足够了,而且资金也会大量流入。不过人们也可以在认购者的名单中找到撒克里和拜伦夫人的名字,而他们完全没有商业性的附带目的,只是满怀道德热情,想方设法地支持这项事业的发展。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阐明这种针对所有技术性和机械性事务所抱有的乐观主义,在史蒂文森、布鲁内尔,以及其他伟大工程师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它始终激励和鼓舞着英国,因此如果想为一个极度非凡的行动计划准备提供这么一笔巨额款项的资金,那么仅仅只需要一声呼唤就已经足够了。
因为在刚开始建设的时候,铺设这条电缆所需的大概费用,相当于是唯一可以计算出来的可靠数据。而在技术上的真正贯彻实施,则根本没有任何蓝本可以参照。在19世纪时,还从未有人思考和规划过类似规模的工程,因为跨越整个大洋又如何能够与跨越在多佛尔和加来之间那条狭窄的水道相比呢?在那里,仅仅只需要从一艘普普通通汽船的开放式甲板上卷出30和40英里长的电缆,随即该电缆便会缓慢地铺开,犹如锚链从自己的绞盘上落下一样,紧接着就足以搞定。倘若是在海峡里面埋设电缆,那么就可以不慌不忙地耐心等待一个特别风平浪静的日子,人们可以精确地知晓那里的海底深度,况且还可以在海峡的此岸和彼岸一直不间断地观察详情,避免出现各种危险的意外事件,因此仅仅在一天时间之内,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搞定这种电缆埋设。不过在横跨大洋的时候,则需要以至少连续航行三周时间为先决条件,一台比其长100倍,分量比其重100倍的电缆线卷扬机也无法这样始终放置在开放式的甲板之上,令其遭受各种各样不适天气的侵袭。除此之外,在当时那个年代,没有一艘轮船足够庞大,可以在自己的货舱里面装载得下这个由铁、铜和古塔橡胶制造而成的巨型大茧,而且也没有一艘轮船足够强劲有力,可以承载得起这种分量。因而迫切需要至少两艘轮船,而且这些主要轮船也必须由其他船只随同航行,以便始终精确地沿着最短的航线行驶,并且在碰到意外情况时可以获得及时的援助。英国政府虽然为此项目的提供了自己最大的军舰之一“阿伽门农”号,这艘曾经参加过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旗舰,而且美国政府也提供了一艘五千吨位的(当时的最大吨位)三桅快速战舰“尼亚加拉”号。不过这两艘轮船必须先进行特意的改造,这样每一艘船才能在自己的船体内装下那条要把两大洲相互连接起来,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电缆线长度的一半。可是,首要问题无疑依然是电缆线本身,这条连接在两个大陆之间的巨型脐带必须完全符合令人无法想象的严格要求。因为这条电缆线一则必须像一条钢质缆绳一样结实牢固和坚韧不断,同时又必须保持可以伸缩的弹性,这样埋设起来就可以十分简单轻松。它必须经得住各种压力、扛得住各种负荷,不过却又要像丝线一样,可以滑溜地卷曲起来。它必须是实心的坚固,却又不能太过丰腴,一方面,它必须牢固,而另一方面,它还必须十分精密,只有这样,即使是最为微弱的电波也可以传输到两千英里之外。在这条巨大的电缆线之中,只要任何一个地方出现哪怕是最为细小的一个裂口、最为微小的一点点不光滑之处,那么可能就已经摧毁了14天路程之上的传输过程。
不过人们依然敢于冒险!眼下,这些工厂都在夜以继日地生产,这样一个人充满魔力的决心推动着全部的车轮向前滚动。所有生产铁矿和铜矿的矿山全都开足马力生产这样一条导线,所有的橡胶树林都必须流淌出树胶,以便生产出这么长距离的古塔橡胶外壳。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更加感性地说明这项工程的巨大规模比例,编成这样一条电缆的长达36.7万英里的单股金属线,足足可以围绕整个地球达13圈,而且也足以用一条线的形式连接起地球和月球。自从建造巴别塔(2)以来,从技术意义上来说,人类也尚未胆敢去尝试一些更加了不起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