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动专家”,不如做“行动大师”
古时候,四川有两个僧人,一个穷一个富,他们两个为了拜佛求经,都想去万里之遥的佛学圣地——南海。
穷和尚本来想与富和尚搭伴前往,可富和尚却嘲讽他说:“我好几年前就想去那个地方,我本来想买一艘大船顺流而下到南海,可到现在,购船的资金还没有筹备齐全,不得已只好将自己的出行计划一再推迟。像你这样贫穷寒酸的和尚也想去南海,真是白日做梦!”
最后,穷和尚拿着一个水瓶和一个化缘的钵子只身前往南海。若干年之后,他带着在南海学到的知识回到自己原先的寺庙。而曾经那个嘲讽他的富和尚,依然在为南海之行做着各种烦琐的准备工作。
相信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到真谛的人又有多少呢?遇到需要完成的事情,我们总是会说:“等明天吧!”可是,一个明天过去了,依旧未行动;两个明天过去了,还是无动于衷。那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
莎士比亚说: “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住现在,就是掌握了未来;没有很好地抓住现在,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美好的将来。认识世间万物,要有时间紧迫感;认识你自己,也要有时间紧迫感。
五官科病房里同时住进来两位病人,他们两个的病症都是鼻子不舒服。在化验结果没出来之时,甲说:“如果我得的是癌,那我就去旅行,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拉萨。”乙的想法和甲的一样。但检验结果是,甲得的是鼻癌,乙长的是鼻息肉。
甲给自己做了生命结束之前的计划表后就离开了医院,乙在医院病房里住了下来。甲的计划表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坐着船从攀枝花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在椰子树下拍一张照片;冬天要在哈尔滨度过;坐着船从大连到广西的北海;登上北京天安门;把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都读完;争取听一次阿炳原版的《二泉映月》;写一本书;等等。他总共写了27条计划。
他在这张生命清单的后面写道:“在我的一生中,有许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实现。既然现在上帝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在离开这个世界时不留遗憾,我计划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之前没有完成的27个梦想。”
那一年,甲在就职的公司辞职了,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他又以惊人的毅力和韧性通过了成人考试。在这期间,他登上过天安门,也曾在内蒙古大草原策马奔驰,同当地牧民共饮马奶酒。此刻的他正在努力完成写一本书的夙愿。
有一天,乙在偶然间看到报纸上甲写的一篇散文,于是打电话问甲的病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象,如果不是得了这场病,我发现不了原来我的人生是多么糟糕,是它提醒我,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一直想要实现的梦想。直到现在,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的生活过得也不错吧?”乙没有回答,因为他当时在医院里说去拉萨和敦煌的事,在他知道自己患的不是癌症以后,就早已抛之脑后了。
这个故事和前面两个和尚的故事非常相似。制订好计划,如果不立即行动,再好的计划最后也会落得一场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面对不可抵抗的死亡,但很少有人像那位鼻癌患者一样,给自己列出一张生命清单,抛开一切杂念,一心一意地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去做自己一直以来想要做的事,就是因为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生命还很长,会活得很久。正是这一点儿量上的差别,最后使我们的生命有了不同的高度:有些人努力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而有些人最后只是把梦想带进了坟墓。
想要成为一个人生赢家,就必须要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意识,要有时间的紧迫感,行动要从现在开始。
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两种类型的人:一类是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没有一点儿要行动的想法;另一类喜欢把想法添加到自己的计划中,做一个敢想、敢于行动的人。你是其中的哪一类人?回头想想自己的经历,或许你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然而,这个看似很普遍,大家都知道的问题,很多人在自己身上并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他们总是把失败归结于外在因素,不会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这些人常常是只做幻想大师,他们看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的东西时,心动不已,总想着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意愿就可以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就能过自己向往的生活,就能成为一个被人羡慕的人。抛开这些特定的人不讲,现实中,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整天躺着发呆、空想自己人生的人,他们的一生之所以碌碌无为,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心动专家”,而不是“行动大师”。
有人说,心想事成。这句话是没有错,但前提是在想了以后要有所行动。很多人只把想法停留在空想的世界里,并没有将它们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最后的结果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并非是一直空想,他们是想得多干得少,虽然这种人比那些纯粹的“心动专家”要好一些,但他们也很难取得成功。
俗话说得好:“一百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因为行动是我们敢于尝试,一个敢于改变自己、勇于拯救自己的标志,它可以证明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光心想、光会说,都是虚的,看不到一点儿实际存在的东西。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马克·杰弗逊说:“一次行动就足以显示一个人的弱点和优点是什么,能够及时提醒此人找到人生的突破口。”毋庸置疑,绝大多数做大事的成功者,通常都是勤于行动和巧妙行动。相关的例子多不胜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和完成那些曾经一直想要实现的梦想。
一位侨居海外的华裔大富翁小的时候,家里十分贫穷。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忍不住问自己的妈妈:“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是汽车接送,而我们总是走着回家?”妈妈很无奈地对他说: “因为我们家穷!” “为什么我们家穷呢?”妈妈告诉他:“孩子,你爷爷的父亲本来是一个穷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最后终于考上了状元,官达二品,富甲一方。可谁能想到你爷爷整天游手好闲,喝酒享乐,不思进取。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努力做过一件事,最后导致家道败落。而你父亲生在时局动荡的战乱年代,他总是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虽想从军,但又害怕打仗;想做生意,又怕错失良机,最后就这样一事无成,带着遗憾离开了。他临终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
“孩子,咱们家族的复兴和强大只能靠你了,如果你心里想到了一件事,觉得合适就立马行动起来,只有努力去做了才会成功。”他记住了母亲说的话,用家里的十亩祖田和三间老房子做本钱,最终成为华人富翁。他在自传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想到了、发现了商机,赶紧行动起来,持之以恒地努力,成功的关键在于领先别人半步。”
或许,你在很早之前就为自己的未来制订了一个完美细致的计划,但是它也会让你感到烦恼,你总是迟迟不肯行动,没有将计划付诸实践,总是以各种原因等待更好的机会,或经常对自己说: “等到明天再做。”这些做法和想法会严重地影响你做事的效率。所以,想要把某件事成功地完成,必须马上行动。再伟大再完美的计划,如果没有将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也会像准备好了设计图纸,没有盖起来的房子一样,最后只能是纸上谈兵,留一个空中楼阁。
有这样一个人,从确立目标的那一刻起,他就将行动放在了第一位。当时,他是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名厨师,在空闲时间常帮助同事们写情书,写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了写作。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花两到三年的时间写一本长篇小说。为了让这个目标成功实现,他立刻行动起来。每天晚上,身边的人都去娱乐了,他却一个人待在屋子里不停地写作。他坚持了整整八年,八年以后,他终于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豆腐块,稿酬也仅仅是一百美元。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相反,他从中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潜力。
从美国海岸警卫队退休以后,他没有停止写作,可是得到的稿费越来越少,欠的钱却越来越多了。很多时候,他身上的钱都不足以买一个面包。即使如此,他仍然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地写着。朋友们都觉得他实在太穷了,就给他推荐了一份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差事。可他拒绝了,他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作家,所以我必须不停地写作。” 几年后,他的作品终于完成了。为了这个写书的梦想,他花费了整整十二年的时间,忍受了一般人无法承受的艰难困苦。由于每天不停地写,他的手指早已变形,视力也下降不少。
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仅在美国就发行了160万册精装本和370万册平装本。他的这部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观看人数超过了1.3亿,是美国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影视剧。1977年,这位作家获得了普利策特别奖,收入一下子超过500万美元。
他,就是《根》的作者亚利克斯·哈利。哈利说:“获得成功的唯一办法就是‘立刻行动’,努力工作,在努力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目标深信不疑。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神奇的魔法可以将你轻而易举地推上成功的巅峰,你必须心怀理想,满怀信心,遇到困难时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它。”
现在开始可以很好地诠释你的勇敢。立刻行动,你就会少一分不切实际的幻想,多一分成功的希望。让我们现在积极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