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出自孔子的《易·系辞传》。大概意思是,与高于自己的人交往,不要低声下气;与低于自己的人交往,不要高傲怠慢。这是孔子为人处世的原则。“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看似简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文人逸事中有个苏轼题字讥讽老道的故事。一次,苏轼游莫干山,途中经过一庙宇,想进去休息片刻。庙里的老道见苏轼穿着朴素,面容一般,便很冷淡地指着椅子说:“坐。”然后吩咐道童:“茶。”与苏轼交谈后,老道发现苏轼谈吐不凡,并非一般的书生,就把他带到大殿,礼貌客气地对他说: “请坐!”吩咐道童向客人“敬茶”。当知道眼前的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他开始鞠躬作揖,把他带到客厅,毕恭毕敬地连续说“请上坐”,并特别吩咐道童“敬香茶”。随着苏轼“身份”的渐渐“暴露”,老道对他的态度也逐步变好,到后来几乎是谄媚。在离开之前,老道请苏轼题字作为纪念。由于不喜老道势利的态度,苏轼就跟他开了个小玩笑,写下了“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来讽刺他,这让老道很尴尬,非常不好意思。其实,这种因对方身份而转变态度的待人者还是不少的,只是这位莫干山老道的行为太露骨、太典型,并且遇到了才子苏东坡,才收到了那样一首诗,得到一个绝妙的“留念”罢了!

面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转变态度的事情很普遍,但此举历来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礼记》中说:“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这是给人们谆谆的教诲。所谓“失色”,是指不要用不合适的态度对待他人,这里面当然包括孔子所说的不谄、不渎。

“下交不渎”好像更困难些。宋人何坦在临终前说过这样一句话: “交朋必择胜己者。”依照这些交朋友的原则,便只有“上交”,不得“下交”,这就连“不渎”也不存在了。显然,这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如果每个人在交友时都坚守“交朋必择胜己者”这一原则,那最后谁也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意思很简单,如果甲“胜”乙,乙“胜” 丙,那么,乙不与丙交友,甲又不与乙交友,大家没有资格交朋友,那还能交到朋友吗?所以说, “下交”是难免的,人人只交“胜己者”是不可能的。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下交”,而是“下交”要“不渎”。明代学者薛瑄在《读书录》中说过: “虚心接人,则于人无忤;自满者反是。”这个说法非常好,他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谦虚的态度,不能自以为是,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来看低别人的短处。这是合乎辩证法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每个人都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有优势,有点儿长处就看不起别人,以高傲的姿态对待别人,那不但无法交朋友,就连最基本的和平共处都会成问题。

“下交”的“下”除了指人身上的某些缺点、短处之外,还包括职务、地位、资历等比自己低的人。与这样的人交朋友,“不渎”的问题照样存在。生活中也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被传统观念所束缚,打心底里瞧不起那些职位比自己低的人。在这些人心中,他们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居高临下。你让他和职位较低的人平起平坐地交朋友,他会觉得拉低了自己的身份,是纡尊降贵,那结果就是不可能有什么“下交”。还有一种人,他们在主观意识里也想与比自己低的人交朋友,可是因为放不下“上级”的架子,说话时一张嘴就像“居高临下”下指示似的,显得盛气凌人。这样的话,很多人会对他避而远之,就算他想与普通人交朋友,也是难以实现的。

与人交往要坚持不卑不亢的态度,无论面对怎样的人,我们都应该用合适的态度去与之相处,不能因为别人比自己“高”就阿谀奉承、趋炎附势,更不要因为别人比自己“低”就高傲自大、瞧不起别人。总之,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