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挤挤”就有了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一生中出版了90余部作品,塑造了两千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给世界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的创作时间表为:午夜至中午工作。换句话说,12小时都坐在圈椅里,竭力修改与创作。中午至16点校对校样,17点吃饭,17点半上床,而到半夜又起床工作。有时,手指写得麻木了,两眼也开始流泪,太阳穴还剧烈地跳动,这时他就停下来喝一杯咖啡,再继续写。有时,他一天只睡三四小时。他曾经一夜写完《卢日里的秘密》,三个通宵写好《老姑娘》,三天写出《幻灭》的前100页。
有一次,他接连十几个钟头都在创作,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去了朋友家,一头栽倒在沙发上,请朋友一小时后叫醒他。后来因误了时间,他还大发脾气。巴尔扎克说,写作是“一种累人的战斗”,就好像向堡垒冲击的士兵,精神一刻也不能放松。一些传记作家介绍说:“隔三天,他的墨水瓶就必须再次装满,而且还要用掉十个笔头。”
与巴尔扎克一样,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爱迪生等都是珍惜时间的高手,是连坐车、散步、等人、理发都用于思考问题的挤时间专家。
提起“挤”时间学习,有的青少年总是摇头叹气地说:一天至少上课学习10小时,偶尔还有别的活动,哪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如何挤?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每天都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做完想做的事,所以许多想法仅仅止于想法。但是,世界上仍有许多人用坚定的意志,每天至少挤出一小时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事实上,往往越忙碌的人越能挤出这一小时来。
格劳福特·格林瓦特,现代全球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总裁,每天都挤出一小时来研究蜂鸟(一种世界上最小的鸟),用专门的设备给蜂鸟拍照。权威人士把他写的关于蜂鸟的书称作自然历史丛书中的杰出作品。
休格·布莱克进入美国议会前,并未受过高等教育。他每天从忙碌的工作中挤出一小时到国会图书馆读书,其中有政治、历史、哲学和诗歌等方面的书籍,几十年如一日,即使是在议会工作最繁忙的时候,也从未间断过。后来,他成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这时他已是最高法院中知识最渊博的人士之一,他的博学多才使美国人民受益匪浅。
当然,要挤出这一小时并不容易,需要有决心和恒心,最主要的还是怎样想办法去获取这一小时,而且有效地对它加以利用。
威尔福莱特·康前半生奋斗了40年,是全世界织布业的巨头之一。尽管事务繁忙,但他仍渴望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说:“过去我很想画画,但从未学过油画,我不知道自己付出的努力是否会有收获。可我最后还是决定了,哪怕做出再大的牺牲,每天都必须抽出一小时花在绘画上。”
威尔福莱特·康唯有牺牲睡眠了。为了保证这一小时内不受干扰,唯一的办法是每天清晨5点前就起床,一直画到吃早饭。他说:“其实那并不算苦。一旦我决定每天在这一小时里学画,每天清晨这个时候,渴望和追求就会把我唤醒,怎么也不想再睡了。”
他将顶楼改成画室,几年来一直坚持早上画一小时。后来,他从时间那里得到了巨大的报酬,他的很多油画都出现在了画展上。此外,他也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其中有几百幅画被人高价购买。他将绘画所得作为奖学金,只为鼓励那些进行艺术创作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