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多不一定有用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白门楼斩吕布”的片段。曹操虽然擒拿了吕布,但吕布的本领高强,他不想将其置于死地,想留下为己所用。因此,他向刘备征求意见。刘备担心吕布归顺曹操后,将成为自己以后称霸天下的障碍,希望曹操处死吕布。这时,刘备本来可以说出吕布许多的劣迹恶行,但他只是向曹操提及吕布曾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义父,用这样典型的事例来说服曹操。刘备说: “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警示曹操:吕布一向反复无常,是个心狠手辣、恩将仇报的人,难以为曹操所用,搞不好自己会成为吕布的刀下鬼。于是,曹操决定斩杀吕布。
吕布曾经对刘备有恩,在吕布被斩之前,提醒刘备:“君不记辕门射戟之事乎?”可是,刘备并未将其放在心上,不予理会。
当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如果处理不妥当,急切之中也会酿成祸患。此时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攸关性命的。
汉武帝喜欢四处巡游,一次,在鼎湖病倒后到甘泉视察,发现去往甘泉的道路崎岖坎坷,难以行走,没有提前整治,于是大怒道:“难道义纵(治理甘泉的官员)认为我必定驾崩鼎湖,来不了甘泉了吗?”
这件事本来是治理甘泉官员的疏忽,可是,在那种紧急情况下他竟难以辩解。不久,汉武帝找借口要了义纵的性命。
同样是汉武帝,他在一场大病后,忽然发现宫中御马比以前瘦了好多。他命令手下叫来管马的上官桀,骂道:“你是不是觉得我快要病死了,所以连御马也不管了?”说完,便要治上官桀的罪。
上官桀灵机一动,急忙申辩道:“臣罪该万死,唯知陛下龙体欠安,因为日夜忧虑,没有心思喂马。是臣的失职,陛下要杀要剐,臣悉听尊便,只要陛下龙体安康,臣死而无憾!”话未说完,他已泣不成声。
其实,没有喂好马与没有修好道路是一样的,都是失职造成的,但上官桀却很机智地说自己的失职是因为为陛下担忧导致的。他的言行让汉武帝感觉他很忠心。最后,不但没有将上官桀杀头治罪,反将其予以重用,累官至骑都尉。
林肯曾经为一个案件做过精彩辩护,用短短一分钟的时间就驳倒了对方两小时的论述。事情是这样的:
在罗克岛和达文波特之间有一条大河,河面非常宽阔,于是,罗克岛铁路公司决定在这条河上修建一座大桥,以便人们顺利通行。但是,这个时期正是轮船公司生意最好的时候,如果在此时修建大桥,势必会影响轮船公司的经营秩序,经济效益也会急速下滑。
轮船公司为了阻止罗克岛铁路公司在这个时期修桥,把罗克岛铁路公司告上了法庭,试图让法律否定他们的决定。谁也没有料到,这会成为运输史上最著名的诉讼案件。
轮船公司的辩护律师叫韦德,是相当有名的“利舌”。法庭辩论的最后一天,听众云集,他滔滔不绝,讲了两小时,声音很大,法庭外面也听得到。他千方百计地为轮船公司辩护,甚至暗示修建铁路桥会引起水运工人的抗议和示威游行。
轮到罗克岛铁路公司的律师林肯发言时,听众不耐烦了,怕他也滔滔不绝,而这也正是韦德律师的计谋。但是,林肯没有那么做,他只用了一分钟,就不可思议地扭转了形势,案子因此而闻名。
林肯站起身来,停顿了一会儿,仿佛让大家重温法庭的庄严,然后平静地说:“首先,我向控方律师的滔滔雄辩表示祝贺。但是,跨河陆地运输远比河内水上运输重要。陪审团的各位,你们要裁决的唯一问题是,对于未来发展而言,跨河陆地运输和河内水上运输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更不可阻挡?”不到一分钟,他说完了,坐下。陪审团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做出了裁决,建桥的一方胜。
林肯的话语简明扼要,抓住事情的关键,起到了千言万语也不能达到的效果。
为了使你的话更有力度,在话未出口时,先在脑子里构思一个轮廓,然后再按次序有条不紊地说出来就行了。如果我们使用的是电话交流的方式,最好事先把要谈的事情逐一列出,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再说: “我知道您很忙,有这么几件事需要和您讨论……”这样一来,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从而愿意和你交谈了。
有的人话多而无用,而有的人说话简洁却很有力量。语言的力量超出我们的想象,说话做事要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