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软有度,处世不难
第三章 处世要圆融,刚柔并济才能混得开
做人方与圆缺一不可
为人处世,无刚不立,但过刚则易折。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呢?外圆内方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就是说,为人要品性刚正,但又要讲究谋略,柔中有刚,刚中带柔,刚柔并济,如此才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清代的张之洞为官几十载,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在晚清黑暗腐败的官场里入阁拜相,坚持自己的原则,成为一代名臣。
张之洞的成功,不仅源自他的学识,还得益于他做人老到、进退有度、刚柔并济。张之洞生性忠直,勇于针砭时弊,敢于弹劾朝中要员,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钦佩。他即使在声名大噪之时也没有忘乎所以,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正是张之洞做人的聪明之处。
其实张之洞虽正直,但也善于设防自保。他既有主见和个性,又不失灵活,也就是既富于刚性,又不失弹性,具有刚柔相济的性格,是一个外圆内方的政治家,外表像柔软的海绵,骨子里却如同钢铁。
当时清流党中的张佩纶、邓承修等人受一系列直谏成功的鼓舞,热血奔涌,愈加放肆。他们纷纷上疏,弹劾贪污受贿和昏庸误政的官员。而张之洞并不赞同他们的这些做法,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一味刚直、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不仅容易惹火烧身、招致祸端,而且易有性命之忧。那种逞血气之勇、图一时痛快的做法,绝非智者所为。身处你死我活、激烈竞争的清朝官场旋涡之中,谁敢说自己能够永远做个不倒翁?
真正的聪明人,总是善于想方设法保护自己,躲避陷阱,绕开虎口狼窝。尤其是位高权重者,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爬得越高,跌下来就越惨,最后落得身败名裂。所以张之洞遇事总是思前顾后,留有余地,凡事都力争有所回旋。比如,他每次上奏进谏,虽然言辞激烈、慷慨激昂,但常常是针对事件有感而发,一般不直接将矛头对准某个人。也就是说,他注重就事论事,通过事情论证是非曲直,而不搞人身攻击。即便因为事件本身不得不触及某人,他也尽量减少对当事人的斥贬,而是着重抨击事情的荒谬。这样就给人以光明磊落之感,既避免让局外人误认为是泄私愤,又不让对手抓住任何把柄。因此,张之洞在官场上可谓是游刃有余,既善于出击,又巧于自保。
张之洞是一个成熟老到的政治家,他老谋深算,进退有术,处处为自己留下退路。他不结宗派、树私党,常常标榜自己“立身立朝之道,无台无阁,无湘无淮,无和无战”,“既和又不能同,既群又不能党”。正是因为张之洞做人的成功,他才能在官场上既如鱼得水,又出淤泥而不染;既抓住一切机会让朝廷赏识自己,又尽自己所能为百姓办实事。中庸的做人哲学在张之洞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其运用之精妙令人赞叹。
古往今来,有许多自诩机敏之士于风雨飘摇中遭遇不幸,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左右逢源、圆滑处世,常因行为脱俗、锋芒毕露而招人嫉恨。如果能学会外圆内方,以中庸哲学做人,想必就不会那么不幸,而是可以更好地展现才华,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了。
虽然说做人一定要有原则,要品性刚正,但是也要讲究谋略,懂得变通,圆融处世,这样才会有好人缘和好的交际圈。做人方与圆缺一不可,外圆内方、刚柔并济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要会“示弱”,也要会“示强”
在人生的战场上,如果实力不足,让人看破其中的奥妙,就很容易遭对手长驱直入,瞬间被打败。如果实力强劲,成为各方锁定、提防的对象,就容易让对方提高警觉、集结力量,成为众矢之的。因此,何时示强,何时示弱,是一门需要审慎斟酌的学问。
宋朝时,岳飞奉命到岭南招安盗贼,朝廷的政策是希望盗贼能够主动投降,但是岳飞费尽唇舌,威逼利诱,贼头曹成却不理不睬。岳飞无奈,于是上书向朝廷建议:“盗贼在力量强大的时候,必然信心百倍,不可一世;通常只有在力量虚弱时,才有可能接受招安。现在的情况是盗贼还有些气势,如果不加以围剿,他们是不可能投降的,所以招安并不可行。”
朝廷同意了岳飞的提议,岳飞率将士与盗贼正式开战。就在双方交战一段时间后,士兵抓到了一名曹成派来的细作。因为久攻不下,正在苦思对策的岳飞此时灵机一动,马上吩咐部下将细作绑在主帅军帐的附近,好让细作听得到岳飞与将领之间的谈话。
在这场只演给细作一个人看的戏中,岳飞故意与押粮官谈及粮草,说一些“军粮已尽,该如何是好”之类的话,然后还假装与其他将领谈到因为战事不顺,部队准备暂时撤离的计划。
戏演完之后,岳飞又故意让细作有机会逃跑。
之后几天,部队按兵不动,将士们都感到纳闷儿。岳飞估计细作应该已经带着假情报回到了贼营,就选择一个夜晚,下令全军整装,摸黑急行军。天还没亮,大军已经偷偷绕过山头,兵临贼营。贼众们因为假情报而松松散散,毫无戒备,当发现岳家军来袭之后,他们顿时大惊失色,措手不及,四处仓皇逃窜,溃不成军。
接着,岳家军又连续破了好几个贼众的主要据点。看贼众的气势已经构不成威胁,岳飞这才又上书表示,现在是招安的时候了。
果然,接下来的招安行动顺利多了。
我们常常听到“老子吃软不吃硬”这句话,通常指的是一种不服输、不受威胁的态度,表示愿意坐下来好好谈谈,如果想用武力威胁就免谈。不过,这种态度通常要有实力做后盾,再不然就是尊严摆第一,有宁死不屈的气魄。对一些有所凭恃、自认有些筹码的对象而言,不先给他点儿颜色看看,给点儿厉害瞧瞧,怎么能与他和颜悦色地坐下来谈呢?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来硬的”才能真正有效。这正是岳飞主张“强硬哲学”的原因。
如果自己没有实力,就没有强硬的本钱;如果自己有本事,那么在面对顽强的对手时,就得先来个下马威,不然,想要让人乖乖就范就有些困难了。所以,要想高标办事,就要懂得审时度势,适时变通。
练达处世才能有好人缘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因为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为人处世,只有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明白透彻了,才算是学问;只有在处理人情世故时干练通达,才算得上是锦绣文章。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塑造的薛宝钗便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人物,她才貌双全,诗才之敏捷足以与林黛玉媲美,而为人处世更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人心”。上至贾母,下至小丫头,不管是被归为正面人物的林黛玉,还是属于反派人物的赵姨娘,没有一个不喜欢她的。在《红楼梦》营造的那个庞大而复杂的大家族里,能做到不与一人为敌,受到众人的尊重,的确不是易事。
首先薛宝钗为人大度,不计小怨。虽然开始的时候林黛玉处处针对她,甚至见她出丑还幸灾乐祸,但日久见人心,薛宝钗的友善逐渐将林黛玉感化,最后两个人比亲姐妹还要亲。而薛宝钗的善良也不是只对林黛玉一个人,她见香菱羡慕大观园,就说服母亲把她带进园中。
宝钗在书中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境界,她不愿与人争、与人斗,处世圆滑周到,但也不容许他人对自己随意践踏。“(夏金桂)先前不过挟制薛蟠,后来倚娇作媚,将及薛姨妈,后将至薛宝钗。宝钗久察其不轨之心,随机应变,暗以言语弹压其志。金桂知其不可犯,便欲寻隙,又无隙可乘,只得曲意俯就。”(《红楼梦》第七十九回)第三十回时,宝钗看戏,因怕热提前走了,宝玉开玩笑说宝钗像杨贵妃,“体丰怯热”。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得意,问宝钗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又笑道: “姐姐通今博古,事事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说错了。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未说完,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鬼,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宝钗借一出《负荆请罪》,反被动为主动,由原来的被奚落,到后来巧妙地使宝玉和黛玉“自打嘴巴”。而当王熙凤突然问他们三人谁吃了生姜时,宝钗见宝玉十分羞愧,便将笑收住,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么做既不让人轻贱了自己,又不过分逼迫别人,真正做到了既维护尊严又宽容大度。
而在宝钗处世的策略上,也充分体现了她的智慧。
宝钗从不在人后道人长短,即使是姐妹们闲聊,也不见她说对谁有不满,这种谨言的态度也是她受到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毕竟一个经常指责别人的人,只会让人感到挑剔而难以相处,甚至会让人感到品质恶劣而厌烦。比如中伤晴雯的袭人,就令许多人反感。
宝钗处世柔婉,进退有度,这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有很好的体现。当时,宝玉作“绿玉春犹卷”,与元妃先前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相冲,薛宝钗见了,趁众人不理论之时,悄推宝玉,提醒他并叫其改正。而第六十二回描写行令,黛玉打趣宝玉, “他倒有心给你们一瓶油,又怕挂误着打窃盗的官司”,本意是对宝玉开玩笑,不料彩云有心病,黛玉的话反而让彩云尴尬。这时宝钗忙暗暗地瞅了黛玉一眼,黛玉方知失言,自悔不及。
宝钗在这些场合中表现出的进退有度,无一不体现出她的良好修养,同时也避免了得罪别人,为自己引来麻烦。这不是虚伪、狡诈,而是一种柔忍的做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圆融变通的处世技巧。
宝钗的处世智慧还体现在对一些大事的处理上。在第五十六回时,宝钗与探春、李纨谈及园中的花费开销,她围绕如何减少开支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案,既让园里省钱,又让那些老妈妈分得一些甜头,使她们更尽心尽力地做事,两边皆欢喜。这一平衡就是凤姐也很难掌握。
宝钗对人体贴细心。宝玉生病,她会送去药丸,并给予宽慰;黛玉多病,又个性孤僻,她就常与其谈心,最终“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她帮助邢岫烟,暗中体贴接济,但从不让别人知道,怕邢夫人有所不满,反而给岫烟添麻烦。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不可避免地要同别人打交道,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缘,对人就不能过于苛刻,更不能咄咄逼人。就算你对对方有什么意见,也不能表现出来。如果你改变不了对方,那就改变自己。
想防算计就“装熊”
不露声色是一种极为高明的手段。它既能有效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又能出人意料地获得成功。宋仁宗时的副宰相王曾就是深谙此道的智者。
与王曾同朝的宰相丁谓有两大绝招。第一个绝招是把仁宗孤立起来,不让他和其他的臣僚接近。文武百官只能在正式朝会时见到仁宗,朝会一散,各自回家,谁也不准单独留下来和皇上交谈。第二个绝招是排除异己。凡是稍有头脑、不附和丁谓的执政大臣,丁谓一律把他们从朝中赶走。丁谓高踞权势的顶峰,自以为稳如泰山,可以高枕无忧。
副宰相王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整天装作迷迷糊糊的憨厚样子,在宰相丁谓面前总是唯唯诺诺,从不发表与丁谓不同的意见。朝会散后,他也从不打算撇开丁谓去单独谒见皇上。日子久了,丁谓对他越来越放心,以致毫无戒备。
一天,王曾哭哭啼啼地向丁谓说:“我有一件家事不好办,很伤心。”丁谓关心地问他何事为难。王曾说: “我从小失去父母,全靠姐姐抚养,得以长大成人,恩情有如父母。老姐姐年已八十,只有一个独生子在军队里当兵。身体弱,受不了当兵的苦。姐姐多次向我哭泣,求我设法免除外甥的兵役……”丁谓说:“这事很容易办吧!你朝会后单独向皇上奏明,只要皇上一点头,不就成了?”王曾说:“我身居执政大臣之位,怎敢为私事去麻烦皇上呢?”丁谓笑着说:“无须担心,这有什么不可以的。”王曾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嗫嚅道: “我不便为了外甥的小事而擅自留身……”丁谓爽快地回答:“没关系,你可以留身。”王曾听了非常感激,还滴了几滴眼泪。可是几次朝会散后,仍不曾看到王曾留身求情。丁谓又问王曾:“你外甥的问题解决了吗?”王曾摇摇头,装作很难过的样子说: “姐姐总向我没完没了地唠叨。我也不好受……”说着说着,又要哭了。丁谓这时不知是真起了同情心,还是想借此施恩,表示对王曾的关心,竟一再劝王曾明天朝会后独自留身,向皇上奏明其姐家的难处,请求皇上免除外甥的兵役。
第二天,文武百官朝见仁宗和刘太后以后,各自回家,只有副宰相王曾请求留身,单独向皇上奏事。宰相丁谓当即批准他的请求,把他带到太后和仁宗面前,自己退了下去。但他还是不太放心,便守在阁门外不走,想打听王曾向皇上讲了一些什么话。
王曾一见太后和仁宗,便当面揭发了丁谓的种种罪行,还从衣袖里拿出丁谓的罪证。这是王曾早就准备好了的,今天一件件当面呈给刘太后和宋仁宗。太后和仁宗听了王曾的话后,大吃一惊。刘太后气得五内生烟,下决心要除掉丁谓。而仁宗痛恨丁谓专权跋扈,早就想除掉他。只是丁谓深得太后的宠信,他有所顾忌,一直不敢出手。今天和王曾沟通后,又得到太后的支持,自然更不会手软。
王曾在太后和仁宗面前说了一个上午,直到午膳时还没说完。丁谓等在阁门外,见王曾很久不出来,揣想王曾绝不是谈什么外甥服兵役的问题,一定是谈军国大政。他做贼心虚,急得跺脚揪耳朵,一个劲儿地自怨自艾:“上当了!太晚了!来不及了!”当王曾来到阁门外遇见丁谓时,丁谓恶狠狠地瞪了王曾一眼。王曾向他拱手致意,丁谓不理不睬,怒气冲冲地走了。但丁谓已无法逃脱被贬崖州的厄运。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丁谓竟然被外表懦弱、看似迂腐的王曾所扳倒,这是丁谓原来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情。
好好体会一下王曾“装熊”的实质,就会明白这实为他的一大做人技巧。
有些人看起来非常愚蠢,但在遇到事情时总是可以有惊无险,化险为夷。相反地,有些人则是表面上很精明,而在遇到事情时却被暗箭射中。我们应该学习文中王曾的做法,“装熊”也是一种对付小人、防遭算计的策略。
硬软有度,处世不难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继父,经常在酗酒之后对克林顿的母亲施暴,以致被警察拘留过多次。有一回,父母的卧室中又传来了继父殴打母亲的声音和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已上高一的克林顿怒不可遏,一脚踹开门冲了进去。他指着继父说: “爸爸,我有句话要告诉你,我要你站起来听——如果你不站起来,我可以‘帮助’你站起来。”继父只好停住手脚,站了起来。这时,克林顿便正式提出了警告:“听着,我再不会让你发酒疯了,更不允许你动母亲一个指头。否则,你要小心我的拳头!”这种有商有量、严厉警告的言语方式,不软不硬地制服了继父。
常言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在交际中遇到挫折时要能屈能伸,一语不中时要退而求其次。有软有硬方可做到出神入化。软言软语,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是能够做到的,问题是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面对强词利语或无端挑衅时,再那样软言慢道就难了。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遇到“冲人之言”, “忍了”觉得太窝囊、太软弱,于是针尖对麦芒,高声大嗓,唇枪舌剑,交起锋来。这样做“硬”倒是硬了, “痛快”倒也痛快,但结果是火上浇油,矛盾升级,到头来问题没解决,反倒装了一肚子气。你看,这种针锋相对的“硬”与那种软中有硬相比,哪个好一些呢?
一位从内地到广州出差的老人,在小货摊上被卖货的女青年掏了腰包,几百元外汇券不翼而飞。货摊附近只有他俩,老人知道此事与姑娘有关,但当他提及此事时,姑娘翻了脸,叫他到公安局去告。老人冷静一思索,没和她来硬的,他压低声音,恳求地说:“姑娘,我一下子买了你五六十元的东西,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我知道,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这话既有恳求,又有开导,还有暗示,最后一句意味深长,不能不使姑娘深思。他进一步恳求道:“我从内地来,别人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找些外汇券,丢了我怎么交代?叫我到哪里换外汇券?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掉到衣服堆里去了。我知道,你们做买卖的是最体谅人的!”终于,姑娘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从衣服堆里找出了钱包,不好意思地还给了老人。这样,老人不但索要回了钱包,也挽救了一名青年的良知。
有这样一家公司,总经理脾气极为暴躁、执拗,相比之下,他的一个下属则显得温和,能让步,他们两个人可谓一硬一软。谈判时,总经理先出面向对方宣布自己的条件,当然是一些难以接受的条件;谈判陷入僵局时,再由他的下属出面与对方谈;如果局面继续僵持不下,他的下属就会这样问:“你们是现在和我谈呢,还是等着和我们总经理谈呢?”
对方实在受不了总经理的暴躁,只好和他的下属谈,而他的下属实际上也并未做出多少让步。该公司因此大获利益。
在社会上,人们为了生活或为了生活得更好,总要与人争些什么,不管是争物质利益,还是争精神利益,或动脑力,或动体力,或文或武,都应该讲究不软不硬。太硬了,激人过分,狗急跳墙,弄不好两败俱伤;太软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让别人得寸进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软不硬,或硬中有软、软中有硬,这是为人处世最好的分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