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的语言大都精悍短小
在一次美苏高级领导人会谈中,肯尼迪说:“判断错误可能引发核战争。”赫鲁晓夫顿时勃然大怒,他大声叫嚷道:“判断错误!判断错误!我总是听到你们对欧洲和其他地方的朋友说这个该死的‘判断错误’!你们应该马上收起这个词,把它藏在冷库中,永远也不要再使用!我讨厌这个词!”在座的人都被他骂得面色难看。
午餐时,肯尼迪总统伸手摸了一下赫鲁晓夫的一枚勋章,问道:“这是什么勋章?”赫鲁晓夫骄傲地说道:“这是列宁和平勋章。”肯尼迪温和地说: “我希望这枚勋章能使您保持和平。”
谈判既是口才的争斗,又是心智的较量。出色的语言大师常常会巧舌如簧,自如地调动手中的筹码,取得意外的成功。他们有时虚虚实实,言在心中,一语道破;有时言不由衷,微言大义;有时旁敲侧击,频频暗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战胜对方。
1793年,美国总统华盛顿的就职演说只有135个字,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10句话。
他们的演说重点突出,一气呵成,而从演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华盛顿、林肯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
尤其是林肯的演说词,仅用了600余字,他从上台到下台用时尽管还不到3分钟,却赢得了现场15000名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并且这次演说一下子轰动了全国,乃至世界。
当时的报纸评论说:“像这样篇幅短小精悍的演说真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严谨,而且字字句句都写得朴实、优雅,行文又很完美,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林肯的这份手稿已被收藏在国会图书馆,而他的演说词也被铸成了金文,放在牛津大学,同时它还成为英语演说一个最经典的范例。
1984年,法国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就职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有人曾这样描述那个简短的演说:“还没等人们醒悟过来,新总理已转身回办公室去了。”
他的演说词中只有这样的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和的心态,拿出最大的决心。谢谢大家。”这篇演说措辞委婉,内容精练,可谓独具匠心。
美国莱特兄弟的“一句话演说”也一直为人称道。
当莱特兄弟成功地驾驶动力飞机飞上蓝天之后,在庆贺酒会上,人们再三邀请哥哥威尔伯进行演说,于是他即兴地说了一句:“据我们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这仅仅一句话的演说,哲理深刻,顿时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能否赢得听众的好感,并不在于说话时间的长短,相反,越是简洁的话语就越具有艺术魅力,而且事实证明,精练的话语更能吸引人。
一个生理学家通过多次实验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在听报告或是演讲的时候,精力集中的时间大约是30分钟,最佳的状态也只有前15分钟,而且时间的长度还与年龄、健康状况有关,这个时间对于身体强壮的青壮年来说会保持稍长一些,而老幼体弱的人相对要短一些。
因此,在讲话的时候,有效的会议时间应该控制在30分钟以内,时间太长效果反而不佳。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演讲者忍痛割爱,把讲稿中那些煞费苦心的修饰词大刀阔斧地删除,把“臃肿”的演讲稿进行“抽脂减肥”,同时要使演讲稿的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而且要言简意赅,最大限度地提高演讲稿的语言和文字的信息量。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不再喜欢那些加了过多修饰词的空话、套话。要想使演说简洁、明快,就要千锤百炼,这样才能使你的词汇更加丰富,同时思路也更加清晰。
高尔基曾说过:“简洁的语言中隐藏着最伟大的哲理。” 文采出众的法国作家福楼拜,也可以被称为锤炼语言的一个典范。
他曾经为了寻找恰当的四五句话,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这个例子足可以证明他在锤炼语言上所下的功夫。
说话时,还要学会长话短说,要学会“筛选”和“过滤”,尽量用最精辟的、恰如其分的表情达意的词句,同时尽可能地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美国学者多琳·安森德·图尔克穆曾经这样告诫我们:“如果你还没有想好用哪个词最合适,那你就不要开口。” 语言贵精不贵多,口才最差的人往往就是唠叨不停的人。要真正把自己的话说得准确而有效,就必须让自己的语言简洁精练,使对方能很快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