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也不能太傲
历史上的文人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命清高,目中无人,而真正有才能、有本事、能治国平天下的却是凤毛麟角。所以古语有云:“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没有真本事却看不起别人是“骄”,有真本事而自命清高是“傲”,无论是否有才,自命清高、目空一切都是人性的一种弱点,是浅薄的一种表现。
这类的文人大多有才,但比较自负、清高,他们恃才傲物、个性张扬,总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于是处处表现自我,目空一切。但是他们的狂妄自大常常不能令人容忍,导致他们经常受到排挤,有才能却无处施展,生活之路多半会比别人多一些坎坷。
贾谊是西汉前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从小生活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以精通诗书、擅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在洛阳一带很有名气。当时的名士河南守吴廷尉非常赏识他的才学,将他列置门下。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听闻河南守吴公颇有学识,且政绩卓著,便征召吴公为廷尉。吴公上调到京城做官,贾谊也在老师的推荐下被征召入朝,立为博士,掌文献典籍。从此,年轻的贾谊便踏上了仕途,成为西汉政治集团中的一员。其时,贾谊不过22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又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
贾谊以才学和议论见长,在陈述秦灭亡的原因时,他发表了著名的《过秦论》,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震动满朝文武。贾谊留给后世的名篇还有《吊屈原赋》《鸟赋》 《治安策》等,均是才气横溢、很有见识的名篇。
汉文帝对贾谊的才华非常赏识,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公卿,但因遭到群臣的反对而作罢。同许多悲剧性人物一样,贾谊才华横溢,备受皇帝赏识,但他锋芒毕露,难免引起某些人的嫉妒,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贾谊虽才高,但不懂人情世故,不知权衡轻重,不从统治者及权贵的利益出发。他当上太中大夫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许多改革措施,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觉得他过于书生气,华而不实。
后来贾谊又建议,为了强化皇权,让列侯离开京城,回到他们的封地去。结果因此而得罪了列侯,让他们非常不满。
贾谊年纪轻轻就得皇帝赏识,招致小人的嫉妒,又大力提倡改革,得罪权贵,结果上下左右均在文帝面前诽谤他。久而久之,文帝也觉得他人缘不佳,开始有意疏远他,将他调出京都,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被调离京都后,深感委屈,哀伤自悼,作了《吊屈原赋》与《鸟赋》。
这两篇文章传入京都后,文帝虽赞赏其文采,但又觉得贾谊气量小,言过其实,暗中抱怨君子,更觉得此人不堪重用。
后来贾谊做了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贾谊本没有责任,但他害怕文帝追究,又追悔自己疏忽,没尽到太傅的责任。从此更加郁郁寡欢,终日哭泣不已,一年后竟因伤感过度而病逝,年仅33岁。
贾谊同历史上许多不得志的文人一样,不知世事险恶,不懂人情世故,自视清高。汉文帝也算是一代明君了,贾谊尚不能为他所用,可见他太不通世故。他过分显露才华,招致小人的嫉妒;不考虑列侯的利益,锐意改革,得罪了权贵。另外,贾谊一旦失宠,没能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现实,只会哀伤自悼,一蹶不振,这就更令君王反感。
有才华的人恃才傲物、自命清高,不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通病。气盛张扬,锋芒毕露,可能会招致别人的怨恨。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多不喜欢在才能上被别人超越,如果想要取悦他们,过分展现你的才华可能会适得其反,引起上位者对你的猜忌和不满。而自以为优越,过分张扬,还会招致身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从而给自己惹来麻烦,甚至杀身之祸。
过分清高张扬的人,往往不能融入社会,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怀疑一切,傲视一切,看不起芸芸众生。
凡·高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画家,他是一个天才,但也是悲剧的主角。他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就热爱绘画,并且很早便显示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凡·高以绘画为生,但是他的画不符合当时的潮流,并不为世人所接受,因此穷困潦倒,只能靠做生意的弟弟接济。
凡·高自恃才高,不肯改变自己作画的风格,也不善与人交往,他目空一切,不肯向现实妥协。他痛恨潮流,甚至怀疑社会。然而正是因为他永远在痛恨着、怀疑着,使得自己成了疯子。一日在与高更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情妓。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虽然他的才华在后世得到人们的赞赏,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穷困落魄,非常凄惨,一生只卖出去一幅画。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即使你再有能力,也会有比你强的人,因此才高不应成为自傲的理由。千万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这只会让人更加讨厌,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