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始自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终于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历时380年。在这段时期,兵学在起伏中发展,在沉寂后复兴,较好地顺应了现实需求,呈现出自身独有的时代特征。根据各阶段兵学发展大势,隋唐五代兵学可划分为隋代兵学、唐代前期兵学、唐代后期兵学、五代兵学。

一是重建大一统帝国背景下的隋代兵学。自西晋末年以来,天下重新陷入分裂局面近三百年之久。隋文帝杨坚登基后,始终着眼统一大业,充分发挥高颎、崔仲方、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良臣猛将的作用,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注重“积形”“造势”,成功地践行了《孙子兵法》的“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1]和“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2]的“称胜”战略思想,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完成了重建大一统帝国的伟业。隋代兵学始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终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隋代兵学历时仅38年,大体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兴盛的发展过程。隋初统一战争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指导思想,尤其是注重协同配合、水陆并进、重点突破的江河作战思想,堪称中国古代渡江作战的典范。高颎提出的“取陈之策”、贺若弼提出的“御授平陈七策”、长孙晟提出的“攻突厥之策”,以及杨素、贺若弼、韩擒虎在作战和治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善择战机、长于用奇、攻虚击弱、优俘攻心、信赏明罚思想,反映了隋代前期兵学的基本状况,隋末农民战争思想则代表了隋代后期兵学的最高水平。

二是总结用兵经验的唐代前期兵学。唐代处于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的末期,唐代兵学如实反映了冷兵器时代兵学向冷兵器火器并用时代兵学过渡时期的真实状况。唐代兵学对唐统一战争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提出了不少有创新价值的兵学观点;同时又深受胡汉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影响,吸纳了游牧民族兵法中的精华,反映在军队编成、训练、作战方式等方面。[3]唐代兵学以安史之乱爆发为界,划分为唐代前期兵学、唐代后期兵学。唐代前期兵学又称盛唐兵学,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开始,至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为止。安史之乱前的唐代兵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兴盛渐趋衰落的过程。贞观年间是这一阶段兵学发展的高峰,以《李靖兵法》(又称《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卫公兵法》)和反映该时期兵学状况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4]为代表作;还有政论与兵学融为一体的著作,如《贞观政要》。该阶段出现了一本谈论王霸经权达变之术的杂书《长短经》,还有专论一种军事技艺的“兵技巧”类兵书《射经》;先后涌现了以唐太宗李世民、李靖、李、侯君集、苏定方、刘仁轨、裴行俭、郭元振等为代表的兵家;此外还有文人论兵者,如陈子昂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这一阶段的兵学内容。

三是经世致用的唐代后期兵学。唐代后期兵学始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终于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兵学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兵学得以再度复兴。一方面,在平定安史之乱和藩镇叛乱的战争中涌现出了郭子仪、李光弼、张巡、李晟、马燧、浑瑊、李愬等一批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杰出将领,还有“练达兵机”的高级军事幕僚李泌、陆贽;另一方面,李筌、杜佑、杜牧、王真等大量文人本着经世致用的考量,积极谈兵论战,出现了《太白阴经》《阃外春秋》《李筌注孙子》《阴符经疏》《通典·兵典》《杜牧注孙子》《道德经论兵要义述》《贾林注孙子》《陈皞注孙子》等兵学著作,文人论兵群体由此形成。这时的兵家更加注重兵学的实用功能,期望借助兵学扭转军事上的颓势,再现盛唐辉煌。以大规模流动作战思想为特色的唐末农民战争思想则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兵学内容。

四是从分裂走向统一背景下的五代兵学。五代兵学始于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终于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历时54年。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政权林立,战争频繁激烈,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战争类型多样,以兼并战争为主,辅以民族战争、农民战争、统一战争。在王朝频繁更替的乱象背后,重建大一统的趋势不可阻挡。五代兵学反映了从分裂走向统一大势的兵学状况,王朴的《平边策》,李存勗的攻虚击弱、长途奔袭思想,周德威的以骑制步思想,郭崇韬的速战速决思想,柴荣的“修道”备战、精兵治军思想代表了该时期的兵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