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筌《太白阴经》的兵学思想

第五节 李筌《太白阴经》的兵学思想

李筌,道号达观子,生平事迹不详,约生活在唐玄宗至唐代宗年间(712—779),为唐代后期著名兵学家。他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少室山,曾出仕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后不知所终。他撰有《太白阴经》《阃外春秋》《李筌注孙子》《阴符经疏》等多部兵学著作。

《太白阴经》又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全书分为十卷,共九十九篇。各卷依次为:卷一《人谋上》十篇,卷二《人谋下》十四篇,卷三《杂仪》十篇,卷四《战具》八篇,卷五《预备》二十篇,卷六《阵图》十篇,卷七《祭文 捷书 药方》九篇,卷八《杂占》十一篇,卷九《遁甲》一篇,卷十《杂式》六篇。该书融合道、兵、儒诸家思想于一体,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经国治军之道,具有较浓厚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正因如此,任继愈认为“李筌是一位长期被忽略了的唐代唯物主义哲学家”[169]。此外,该书颇具创新价值,首次将“药方”“杂占”“遁甲”“杂式”等有关医药、方术内容列入兵书范围,开创了古代兵学“以医入兵”“以方术入兵”的先例,对后世兵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唐代的《通典》、宋代的《武经总要》、明代的《登坛必究》《武备志》等书都录用了《太白阴经》的部分内容[170],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书特有的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