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手段攻城,强攻与围困兼用
由于唐代武器装备依然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导致其攻城基本战法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但与前朝相比,唐代战争指导者在激烈的实战中,更加注重综合运用强攻、围困等多种手段攻城,根据战场态势相机施用,以此实现破城降敌的目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率军快速南下,在较短时间内占据了河北、河南的大片土地,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唐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丧师失地,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就战争全局而言,太原、睢阳是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直接影响北段、南段战场主动权的归属。安军对太原、睢阳二城投入重兵,尤其对地处中原的睢阳更是势在必得。自至德二载正月至十月,安军对睢阳实施了猛烈的、长时间的攻城作战,强攻与围困交相运用,攻城部队与守城部队交战之惨烈为唐代罕见。安军先以强攻之法攻城,“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合”[142],由此可见战事之激烈。安军为攻破城池,先后使用了云梯、钩车、木驴等攻城器械,以及用于登城的磴道,但是都没有得手。尽管张巡率守城将士屡屡挫败安军的进攻,但是安军始终没有放弃对睢阳城的围攻,在城外挖了三重壕堑,立木栅实施围困,张巡也在城内挖掘壕沟,加强防备,双方攻守城作战陷入长期胶着状态。在睢阳被安军围困期间,“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143]。张巡在外无援兵、势孤力单的形势下,依然坚守防御,一直战斗到了粮食断绝、将士患病的最后一刻,安军最终攻占了睢阳。在长达10个月的攻城作战中,安军接连不断地发起强攻,受挫后又调集更多的人马攻城,退而复攻,未曾中断;在强攻的同时实施长期围困,最终收到了“久围睢阳,城中食尽”[144]的围城效果。作战之初,唐军守城“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145],到城池陷落前“所余才四百人”[146]。更为致命的是,由于长期缺粮,守城“将士病,不能战”[147],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城池自然也就沦陷了。安军采取强攻与围困兼用的攻城作战手段,终于攻克了睢阳,不过这是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才艰难获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