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重兵主攻强敌,长围久困,伺机歼敌

二、集重兵主攻强敌,长围久困,伺机歼敌

孙子曾经提出“我专而敌分”的用兵原则,主张“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157],强调要在作战中集中己方优势兵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这一用兵原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尤其在冷兵器时代,兵力优势直接影响战争结局,乃是战胜攻取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五代名将郭威在平定关西三叛之战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一原则,做出了正确的战略部署,而且制定了适宜的战术,自始至终把握了作战的主动权,顺利达成了预期目标。

一是集重兵主攻强敌的战略部署。乾祐元年(948),后汉朝廷收到关于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与长安赵思绾、凤翔王景崇兴兵作乱的奏报,立即派出多路人马分头平定叛乱。由于后汉军未设置主帅,分兵各自指挥,所以出现了进讨不力的状况。后汉朝廷任命枢密使郭威前往统一指挥平叛行动。在商讨平叛战略部署时,不少将领主张先打弱敌,即先进攻长安、凤翔,而后再进攻河中(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另有将领主张先攻河中,认为“守贞亡,则两镇自破矣。若舍近而攻远,万一王、赵拒吾前,守贞掎吾后,此危道也”[158]。郭威采纳了“合诸将之兵以攻一城”[159]的建议,决定集中主要力量分三路进攻河中,同时派兵牵制长安、凤翔之敌。这一战略部署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就近歼敌,逐次推进,由此可以避免出现贸然进军关中而遭到前后夹击的局面,总体而言是比较稳妥可行的。尽管是先打强敌,但后汉军还是占据相对优势,只要处置得当就有较大胜算。

二是切断内外联系,主力围困河中。郭威统一指挥平叛战争,对河中、长安、凤翔实施分割包围,完全切断了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之间的联系。他亲临前线,认为河中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只有“设长围而守之”[160]才能获胜。于是,他命令将士严密围困河中,征发民夫在城池外围挖长壕,修筑连城;在黄河沿岸设置火铺,以步兵轮番守卫;同时又派水军停船在岸边,只要有偷渡黄河者一律捉拿。困守城中的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不断派使者向南唐、后蜀、契丹求救未果,企图率军突围,均遭到挫败。郭威率军围城八个月,“河中城中食且尽,民饿死者什五六”[161],不久,“守贞将士降者相继”[162]。郭威知道对手已经军心溃散,命令后汉军发起猛攻,最终顺利攻克河中。

三是分兵包围长安、凤翔,促其内变。当郭威率军围攻河中之时,郭从义率军围困长安,赵晖率军围攻凤翔,担任次要方向的围歼任务,以配合后汉军主力的军事行动。郭从义包围长安城长达一年多,同时还击退了后蜀的援军。走投无路的赵思绾只好向后汉乞降,在获准后又迁延行期,不肯离开长安。后汉军果断攻城,顺利夺占了长安。相形之下,赵晖围攻凤翔的任务更为艰巨,因为凤翔紧邻后蜀边界,可以得到后蜀持续不断的支援,因而给后汉军施加了不小的压力。赵晖在围攻凤翔期间,屡次分兵作战,一部围城,一部阻击后蜀援军。史载:“王景崇累表告急于蜀,蜀主命安思谦再出兵救之。”[163]安思谦率兵击败后汉军,赵晖向郭威告急,形势一度很危险。但时隔不久,后蜀军因为军粮用尽而被迫退兵。在后汉兵的长期围困下,守城将士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王景崇自杀,大部分将士投降,后汉军顺利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