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钳制,猿臂守城

四、侧面钳制,猿臂守城

在攻守城作战中,高明的指挥员善于从战略高度着眼战争全局来指导作战,绝不只关注一地一域的争夺。如果只着眼一座城池而忽略全局,即使攻占或者守住了城池,也未必对战争全局有所裨益。明乎此者,方可称得上是智将、良将;不明乎此者,只可称为斗将。就此而言,李光弼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智将。他在河阳之战中主张以“猿臂之势”实施防御,深刻地体现了侧面钳制、猿臂守城,以控扼陕洛、稳定全局的作战指导思想。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率大军渡过黄河后挺进中原,兵锋直指洛阳。正在巡视河防的李光弼得知汴州失守,立即与部将商讨对策。在聆听了部下提出的或退守潼关或不弃守洛阳两种不同意见后,李光弼针对当时唐军兵力不足而史军连战连捷的状况,提出了一个以“猿臂之势”[148]钳制对手的作战方案,解决了难以守住洛阳但又必须控制洛阳的难题。他知道以现有兵力无法守住洛阳,但又不能放任史军从容占领洛阳而继续西进,否则势必危及京师长安,于是选择北守河阳,依托晋南、黄河控制洛阳,从陕洛大道的侧面钳制企图进军关中的史军,迫使史军因顾虑其后路被李光弼切断而不敢贸然向西进军,从而达成了阻滞史军的战略目的。尽管李光弼只是防守一座河阳城,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军在中原战场上的不利处境,暂时稳定了战争局势,充分体现了其富有远见的守城作战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