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言

例言

一、黄梅戏传统剧目历史渊源的研究,在我国地方剧种中尚属“新生事物”,过去主要限于部分极少传统剧目的内容研究,将其作为专题进行系统研究尚属前无先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项“补缺”性的研究。本《探微》旨在填补中国地方戏曲史研究的空白,以戏曲学、历史学、文献资料法和民俗学、民间文学“田野作业法”作为基本研究方法。希望从黄梅戏传统剧目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入手,将黄梅戏艺术及其特征置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与社会群体文化结构的网络之中,从戏曲学、历史学、文化学及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考据,去发现黄梅戏艺术的价值。在多维文化视野里,探讨黄梅戏艺术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梳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路径,展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博大精深的博大胸怀,体现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委婉秀丽的典雅风范。

二、本《探微》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初湖北省黄梅戏史论专家桂遇秋自费记录搜集、整理校勘出版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1—15集和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编印的《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重印本)1—10集上的剧目为蓝本,辐射花鼓、采茶诸腔,即打锣腔系的各种与黄梅戏有亲缘关系的剧种,对黄梅戏传统剧目与民间文学的联系,以及黄梅戏与花鼓、采茶诸腔亲缘关系的审视,做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尝试从文史资料的角度对黄梅戏艺术样式予以审美观照,解读剧目中折射出的民间文化内涵,以期为地方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提供文献资料和文学价值参照。进而系统地、完整地保存黄梅戏传统剧目资料,供中国地方戏曲史研究者参考,为改编、整理、评论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剧作家、评论家提供线索,为黄梅戏爱好者阅读参考。本《探微》虽未全备,但将黄梅戏传统剧目,特别是有影响的剧目都予以列入,对一些有糟粕的剧目,也列目著录,未作批评。

三、本《探微》共分为两章:第一章本戏、连台本戏;第二章独角戏、小戏、折子戏、串戏。考证的传统剧目入编顺序,按剧本中故事发生的朝代先后入编。剧中朝代不清的,放在清朝剧目之后列目。每个剧目的考证按照剧目名称、剧目版本、述录人名、场次人物、剧目内容、剧目渊源、整理改编、出版演出、影视拍摄、剧目流播等顺序编写。各兄弟剧种相同的内容、全国各剧种相同的剧目,知则录,无则罢,只求基本完备。因黄梅戏艺术的萌芽、起源、发展时期长、跨度大,至今没有专门黄梅戏艺术历史资料可参照,大多散见于民间和各类典籍之中,需作多方面的梳理,部分剧目的历史渊源的考据较为困难,只能暂付阙如,俟之后来者。

四、花鼓、采茶诸腔,即打锣腔系的各种与黄梅戏有亲缘关系的剧目列目,以各剧种的剧目表和老艺人口述的剧目名称为依据。比较完备的剧目表有东路子花鼓戏、西路子花鼓戏、荆州花鼓戏、襄阳花鼓戏、随州花鼓戏、皖南花鼓戏、鄂东采茶戏、鄂南采茶戏、武宁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庐剧、睦剧、三角戏。不完备的是府河花鼓戏、北路子花鼓戏、豫南花鼓戏、湖南打锣腔系花鼓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赣东北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剧目虽不完备,但它与黄梅戏没有亲缘关系,只在少数剧目上相互有点影响。远安花鼓戏、郧阳花鼓戏、陕南花鼓戏虽有亲缘关系,但手头没有该三个剧种的剧目资料,亦无法著录。

五、黄梅戏传统剧目习称“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实际积累、演出的传统剧目已突破了这个数字。20世纪50年代末,安徽省内部出版的《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收录大本戏51本,小戏85出;20世纪90年代初,湖北省黄梅戏史论专家桂遇秋自费记录搜集、整理校勘出版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收录大本戏100本,小戏110出。本《探微》著录大本戏106本,独角戏、小戏、折子戏、串戏200出。属于反映黄梅、武穴(原广济县)、浠水等县真人真事的《私情记》(即《於老四与张二女》)、《大辞店》(即《蓝衫记》,又名《张德和》)和《闹公堂》的本戏,花鼓、采茶诸腔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高安采茶戏、皖南花鼓戏、东路子花鼓戏,在这三部戏中发展了很多单折,本《探微》将其发展的部分,全部著录存目,以保存这几组串戏的完整资料,便于研究“花鼓戏开了锣,不是於老四,就是张德和”的实际影响。

六、本《探微》主要参考、应用资料:1957年3月,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弹词宝卷书目》;1958年7月,武汉市文联戏剧部、武汉市汉剧院艺术室编印、杨铎编著的《汉剧传统剧目考证》;1979年,江西省文化局戏曲、曲艺编写小组编印的《江西省采茶剧种介绍》;1981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弹词叙录》;1982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庄一拂编著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1985年,襄阳市文化局、戏工室编辑、内部出版的《襄阳市戏曲资料汇编》;1986年,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辑、内部出版的《湖北省民间叙事长诗·唱本总目提要》;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戏曲志·安庆地区分卷》编辑室编印的各期《戏曲志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