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粮房》(下本)

102.《打粮房》(下本)

《打粮房》(下本),又名《宋关佑起义》,《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9集著录光皓藏本。

《打粮房》下本全剧共分为修书接鲍、夫人饯行、杀人修书、梅川力战、行文避难、观文起兵、败阵叹更、关佑投军、陈官杀犯、杀宋报讯、方氏祭坟、报仇游门、归家探母、催宋归营13场。

主要人物有:邵伦(正生)、宋关佑(武生)、罗锦堂(正生)、夏应宾(武生)、送信人(茶衣丑)、陈肖仪(正生)、鲍开运(武生)、王天衢(正生)、鲍夫人(正旦)、吴遂金(小生)、王贵(老丑)、饶绍秀(老丑)、王十叔(老生)、宋二相(小生)、张文嵩(老生)、吴在明(茶衣丑)、江澄清(花脸)、吴时有(正生)、店老板(茶衣丑)、陈氏(老旦)、张德中(武生)、董氏(正旦)、王言(娃生)、弟媳(小旦)、陈规(娃生)、方氏(正旦)、衙役(四人)、清兵(四人)、王桂儿(茶衣丑)、西兵(四人)、方四相(老生)、群众(若干)。

宋关佑带领乡民揭竿而起,乡民纷纷响应,起义军迅速增至一万多人。民怨沸腾,势不可挡,起义军一举攻克县城梅川镇,并怒打了官府的粮房。知县蔡润生惊恐万状,只身逃往黄州,乞求知府邵伦亲临广济镇压义军。邵伦在谋士罗锦堂的密谋下,来到广济县城梅川,妄图以强凌弱平息民变。宋关佑带领七乡三镇乡民闯入公堂,控告蔡润生私征漕粮、勒索灾民的罪恶,要求邵伦主持公道,免征漕粮,惩处贪官。邵伦恼羞成怒,斥责宋关佑胆大妄为,公然聚众抗粮戕官。限三天之内交清漕粮,可不追究抗粮之罪,否则性命难保。宋关佑等人不畏强暴,拒理抗争,命义军亮出刀枪以暴制恶。

罗锦堂见势不妙,担心相持下去,必有性命之忧。他假意从中“调解”,称他乡去年遭到兵践,缓交漕粮情有可原。邵伦也被眼前的阵势,吓得魂飞魄散,假意答应宋关佑等义军首领的要求。暗施缓兵之计,密令黄梅知县鲍开远、阳逻把总鲁光贵、团风巡检蔡文熙领兵到广济县会剿。鲍开远带兵首先赶到,邵伦甚喜。他向鲍开远介绍,年兄哪里知道,广济县百姓刁蛮,带领人马围住公庭,无奈修书接仁兄前来商议。鲍开远称这还了得!广济民心大变,大人请到内堂,即刻发兵,先到灵西乡。

鲍开远在灵西乡放火杀人,无恶不作。下令焚烧民房,并屠戮农民十余人,起义军领袖之一王天衢(王贵垸村民)急于义愤,以血书向宋关佑求救,谈判因此失败。宋接信后,再次组织、率领义军、乡民万余人,与鲍、邵血战于梅川镇护城河旁。宋关佑身先士卒,拿着钉耙,翻越城墙,与手舞双锏的鲍开远对阵。鲍开远被宋关佑击倒,滚下城墙,爬到附近水塘里隐藏。邵伦、鲍开运、鲁光贵、蔡文熙等战败,后被农民军捕获击毙,抗粮戕官巨案,震撼了清廷。

吴遂金写完文书,让宋关佑派人连夜送往省城,但愿上司不发兵清剿,才能保黎民百姓的平安。宋关佑命吴在明马上启程,连夜将书信送巡抚衙门投落,嘱咐他一路小心。吴在明策马扬鞭,昼夜不停,于第二天上午将书信送达巡抚衙门。湖北巡抚张文嵩听说是广济书信,连忙拆开观看,原来是广济抗粮一案。只见信中写道:今年春荒,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知县蔡润生不顾百姓死活,伙同经承陶金标、游玉华,私纳漕粮,中保私囊。百姓无粮可交,县衙发签抓人,惨遭毒打,群情激愤。邵知府、鲍开远焚烧民房,屠戮乡民,官逼民反……

张文嵩看完书信恼羞成怒,命手下请按察史江大人过府,商量征剿一事。江澄清来到巡抚衙门,张文嵩将广济书信递给江澄清,称近来世事有些蹊跷,四面八方都在动刀动枪,事因粮饷国稞而起,皇上为此忧心忡忡,本抚深感惊恐不安。广济今有书信送达,广济抗粮一案,事因蔡润生不顾百姓死活,私纳漕粮,中保私囊而起。特请江大人过府商议,定下平息广济抗粮一案良策。江澄清看完书信,恼怒不已,言这还了得!广济县一抗粮,二戕官,罪不可恕。如不及时打压,后患无穷,当即与张文嵩商定,调集兵马,一起前往广济县征剿。

昨日行文上省,宋关佑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消息,幻想张文嵩能网开一面,不再征剿广济百姓。此时,张文嵩、江澄清率清军水陆两路正向广济逼近,探子来报清兵已进县城。宋关佑集合在县城梅川待命的七乡三镇乡民,称此战与大家的生死相连,鼓励大家奋勇杀敌,一心向前。随着宋关佑一声令下,起义军携带着锄头、铁耙,如潮水般地涌向清军。两军对垒,血肉混战,顿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张文嵩被起义军的英勇气概所吓倒,危急时刻,江澄清命军中施放火炮,起义军伤亡惨重,不战自乱,溃不成军。

义军首领王天衢、饶绍秀、宋二相、吴在明、张东铭等及宋关佑几个兄弟,均遭新任知县陈肖仪屠杀。宋关佑逃往九江,投奔太平军首领夏应宾,任前部先行。重阳日王天衢之妻方氏,带其子王言祭奠新坟,控诉清廷镇压人民的罪恶。不久,宋关佑率部返回广济县,随太平军攻克梅川,向陈肖仪讨还血债,就地镇压了陈氏父子,再次开仓济贫。起义军余部随宋投奔了太平军。宋关佑报仇后,回到家里,探望了母亲和亲人,后回营随夏应宾远征。

《打粮房》是根据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在清咸丰三年(1853)的反贪官污吏的真实故事编成剧本。

东路子花鼓戏、鄂东采茶戏有《宋关佑起义》上下本。

《宋关佑打粮房》是咸丰三年(1853)发生在广济县的真人真事。约在光绪年间编成戏曲,作者无考。此剧唱词较多,剧本主题虽好,但缺少性格化的戏剧情节,舞台演出甚少,在光绪年间至清末,根本不敢演出,因剧本内容涉及反清和湖北、黄州、广济等地的地方官吏。而手抄本则在民间广泛流传。语言流畅,地方风味很浓,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通俗读物。

《湖北省地方戏曲丛刊》第52集著录的东路子花鼓戏《宋关佑起义》,与黄梅戏《打粮房》的路子基本一样。但此本场次分得较细,有些场次黄梅戏没有。如天衢起解,其场次是庭前自叹、陶游议漕、商议收漕、游街闹店、差人回票、在成送信、关佑求计、粮房打赌、陈氏训子、蔡官探讯、七乡聚会、饮酒议事、关佑劫粮、花厅饮酒、私自送信、知府审情、锦堂传话、接邵投呈、修书接鲍、夫人饯行、杀人修书、梅川力战、行人避难、观文起兵、败阵叹更、关佑投军、陈官杀犯、天衢起解、杀宋报信、方氏祭坟、报仇游门、归家探母等场。

《宋关佑打粮房》以宋关佑为主的正反面、主要人物都有其人。清光绪十年版《黄州府志》载:“咸丰三年正月,提督向荣克服省城、贼船(注:指太平天国部队坐的船)驶阳逻拢黄州,向荣遣兵击之。贼败,走趋金陵。三月,广济匪徒宋关佑、张东铭等,因粮滋事。署黄州知府歧亭同知邵伦,署广济、黄梅县知县鲍开运往抚被戕。团风巡检蔡文熙,把总鲁光贵均遇害,湖北按察史江忠源讨平之。”《湖北通志》也记述了“宋关佑等抗粮戕官,纠合数万。”

1958年冬,黄梅县采茶戏剧团搞唱腔改革,挖掘传统剧目。老艺人在介绍《打粮房》剧本时,桂遇秋被宋关佑的英雄形象所感动。起义失败后,宋关佑是生?是死?他的下落如何?……黄梅县濯港镇张店村许家山的许启德,向桂遇秋谈及了宋关佑的事:“1949年秋,黄梅县溃了江堤,我同女儿、女婿逃水荒到蕲春花桥冯家墩。该墩有位老人叫冯雨清,此人生于光绪十六年(1891),他曾对我说:“广济县宋春垸的宋关佑打了粮房之后,曾隐姓埋名,在蕲州花桥冯家墩香火庙作道人,在花桥一带帮人接骨斗榫、医治跌打损伤很出名。当地有个少年颈跌伤了,颈缩在颈项里二寸多,求了很多名医都无法治好。宋关佑听说后,主动上门帮这位少年推拿,只诊了几次就治好了。光绪二十五年(1837)病危时,有80多岁。临终前对冯家墩老者说:‘我家住在广济大金铺宋春垸,死后,请告知我家,将我尸骨抬回去……。’”“文革”中此记录本散失。1985年11月1日上午,桂遇秋重到许家访问了许启德老先生。他重复讲述了上述有关宋关佑的事,访问时他的女婿王焕文在场。

民国20年(1936)版的《宋氏宗谱》20卷载:“美忠,字佐挟,号干城。生于嘉庆丁卯(1870)正月三十日未时。娶妻董氏,生于嘉庆丁卯九月二十四日。生子一,名侄成。干城徒外,妣殁于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十五日未时,葬黄连畈一世祖妣左侧。与饶妣同莹居左。丙寅间,公殁于光绪二十年(1894)×月×日,时年87岁。葬蕲州崇居乡崇四花轿上首慈云阁庙后,有碑志,名吴永寿……”

据武穴市干部宋洪刚讲:“美忠,名关佑,因他当时是朝廷钦犯,叙谱时改名干城。”另有,广济县关于宋关佑在蕲春慈云阁为僧或“削发为僧”的记载(笔者认为应该是道人)。冯雨清向许启德所讲的宋关佑“出家修道”是准确的。其理由是:1.宋关佑所住的慈云阁,是道教的观阁,不是佛教的寺庙。据民国十五年(1926)在慈云阁读过书的孙德才讲,当时庙里住的是道姑,娘家姓姜,人们都叫她“姜师傅”,她经常对我们小孩说:‘宋关佑老师傅就葬在庙后。’2.墓有石碑:上面写的是‘吴永寿之墓’。“家谱”中记载了他住在“慈云阁”化名吴永寿。按佛、道教规定,僧人名字只用两个字,而道人名字则用三个字,即有姓有名,吴永寿即道人名字,所以宋关佑避难时是为道不是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