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前辈的嘱咐(代后记)

为了前辈的嘱咐(代后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凝聚和见证。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流传至今仍为千古咏唱的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活力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最灿烂的历史文化杰作。经过历代多个时期编演,通过舞台实践而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凝聚着历代文人的智慧,饱含着历代艺人的辛酸,反映了戏曲发展的历程。把它发掘整理、汇集成书、留传后世、古为今用,是历代剧作家、民间艺人和当代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共同愿望。然而,要想实现这一愿望,正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只有亲历者才知道,每一步脚印都踩踏着煎熬,承载的是一路风雨、一路泥泞、一路艰辛。

时光回到18年前,祖父在即将回归大地之际,曾留下一句最后的嘱咐:“把我没有做完的事做完……”长期跟随祖父从事黄梅戏理论研究工作的父亲,他非常清楚祖父所说的这“没有做完的事”具体所指。那就是接力完成110个黄梅戏传统小戏的整理、校勘工作,为近500万字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画一个句号;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历史渊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考证。祖父的这一句嘱咐,也就成为桂家子孙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和担当。从此,祖父的嘱咐声经常在我耳边回响,这一年我15岁,刚刚进入高中。

祖父生前经常鼓励我好好读书,希望我能考上戏剧学院,将来继承他的事业,从事黄梅戏理论研究工作,把黄梅戏艺术发扬光大。2002年我高考失利,没有得偿所愿,志愿选择了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上大学前,我按照祖父的遗愿,在他的坟前放了一封鞭炮,让祖父九泉有知。虽然没有实现祖父要我报考戏剧学院的愿望,但祖父的嘱咐一直铭记在我的心头,他的艺术生命定将在我的身上延续,泪花中我仿佛看到祖父还是开心地笑了。祖父的嘱咐不仅是一场滋润万物的甘霖,而且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更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进入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后,当我看到祖父倾注毕生心血搜集没有来得及整理的资料,想到祖父临终的嘱咐,我的心情格外沉重。为了实现祖父的千禧遗愿,不让祖父的心血白费,我毅然挑起了这个家族的使命,从父亲手上接过祖父留下的黄梅戏传统剧目资料。我深知祖父“把我没有做完的事做完……”这一句嘱咐的分量,要做好这件“没有做完的事”,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更要具备扎实的戏曲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像祖父那样,具有顽强不屈的毅力和淡泊名利的心态。我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经常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学习中国戏曲历史和基本知识,用所学之长为自己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春回冬去,寒来暑往,三载付出,五易其稿。我依据祖父50年间搜集的资料,完成了历经半世纪艰辛,凝集三代人心血的30万字的《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考证。2005年由黄梅戏权威刊物《黄梅戏艺术》杂志分期推出。据黄梅戏艺术界专家评价,该资料填补了黄梅戏戏曲史上的一项空白,引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主流媒体的关注,先后有60余家媒体相继报道,被业界誉称为湖北80后黄梅戏理论研究第一人。2005年12月,黄冈师范学院授予我科研创作特等奖。

2007年4月10日,我接受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记者采访时,曾满怀深情地说:“我从小受祖父的影响,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对黄梅戏艺术情有独钟。为完成祖父的遗愿,抢救、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2年进入大学后,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开始投身于黄梅戏艺术的研究工作。很感激新闻媒体对我的关心和厚爱,我所做的只是延续了祖父的艺术生命,完成了祖父的临终遗愿,实现了祖父的世纪梦想。《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的问世,是我对祖父用毕生心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辛勤浇灌、培育黄梅戏艺术这朵艺苑奇葩的告慰,也是对生我养我的黄梅家乡这块文化热土的报答。”

2008年春天,伴随着焕新人间的春雨,我再度离开家乡,追梦白云黄鹤,踏上新的征程。10年间,通过《长江文艺》(下半月版)、长江传媒报刊集团《文化湖北》等期刊和媒体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岗位的历练,在武汉15个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对《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进行了重新审视和修改。以更为开阔的视角,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历史渊源进行文化透视研究,在观念、视角、方法上为黄梅戏艺术基础研究开辟新的路径。重点定位在文本研究和文本的社会文化载体研究上,注重与黄梅戏艺术形态实证的结合,考证黄梅戏传统剧目与古典戏曲文学的历史渊源,以整体史学观照黄梅戏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从历史学、戏曲学、文化学及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考据。为此,2009年10月,我被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聘为研究员。

承蒙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的厚爱,今年4月,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了我申报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探微》项目,列入开放基金项目予以扶持,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涟漪。尽管这个项目是那么渺小和稚嫩,但毕竟是凝聚我一家三代人心血的结晶,也是我完成祖父千禧嘱咐的答卷。《黄梅戏传统剧目探微》的问世,实现了祖父50年的梦想,50年的追求,50年的企盼……如今黄梅戏艺术已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迎来了明媚灿烂的春天,假若祖父和黄梅戏先人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九泉。谨以此书聊作心香一瓣,遥寄哀思。

在《黄梅戏传统剧目探微》付梓之际,我要特别提及的是,黄冈师范学院对我的教育培养,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对我的鞭策支持;黄冈师范学院黄梅戏学院院长(音乐学院)、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段友芳教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教导,基地学术委员会诸位教授一路来对我的勖勉激励;武汉大学出版社学术分社郭静老师为编辑出版此书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我谨向重视、关心、支持、帮助、鼓励我的各位领导、导师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黄梅戏传统剧目探微》出版了,只是我进入黄梅戏艺术理论研究圈的一张门票,而不是艺术殿堂永远拥有的一个雅座。黄梅戏传统剧目是历代剧作家、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创造的艺术经典,我只是遵从前辈的遗愿做了一些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因黄梅戏传统剧目历史渊源研究,在我国地方剧种中尚属“新生事物”,将其作为专题进行系统研究尚属前无先例,不可避免地会留下诸多遗憾。加之我不是戏曲科班出身,也不是黄梅戏理论研究工作者,研究探讨黄梅戏传统剧目历史渊源的才能有限,功力不及。因此,拙作虽不敢妄称引玉之砖,但颇怀求教之诚,疏漏和错误之处,期待方家和读者帮助补正。

不是经典无法成就永恒,不是非凡无法成就经典。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进而蜚声中外,无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经典;祖父执著追求黄梅戏艺术,倾尽毕生心血,堪称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非凡;我与父亲延续祖父的艺术生命,完成他的未竟事业,实属接力为黄梅戏艺术奇葩增姿添彩之永恒。在《黄梅戏传统剧目探微》出版问世之时,正值祖父回归大地18周年。我深信:祖父一定能看到黄梅戏艺术奇葩在和谐盛世吐艳芬芳的美丽景象,一定能看到他穷其一生的艺术生命在子孙后代身上延续的绚丽风采。也许这只是黄梅戏曲文化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一个缩影,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脉动不止的乡愁,生生不息的守望。

作 者

2017年9月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