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钓蛤蟆》
《钓蛤蟆》,黄梅戏《毛子才》串戏之一折,黄梅戏传统小戏72小出之一。《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14集刊有余海先述录本,《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第9集著录马维喜口述本。
主要人物:毛七儿(茶衣丑)、店姐(小旦)。
黄梅县孔垅镇筷子街毛七儿,与毛子才是本家兄弟,以钓蛤蟆为生。一天,毛七儿钓了不少蛤蟆,三只一扎、五只一提,送到集市上去卖。一直到夜晚蛤蟆还没有卖完,毛七儿便到一家旅店投宿,与店姐调笑打骂取乐。后店姐叫毛七儿莫钓蛤蟆,留他在店内帮工,每年给250个钱的工钱。毛七儿说250钱一年他不干,要干就一串钱做四年,不是一串钱做四年他就不干。店姐爽快地答应了毛七儿的要求,一串钱做四年,把每天要做的事向毛七儿作了交待。清早起来,把闸门板下开,放在一边堆好。然后把饭店的招牌,拿到门口挂好,招呼客人都到饭店里来歇。饭店的米饭三个钱一碗,菜二个钱一碟,饭香菜美宾至如归。毛七儿重复了以上任务,店姐补充说清早起来还要把铁砧端出来,把红炉放在中间,不打铁就没有吃没有喝。
安徽版《钓蛤蟆》,戏中主角不是毛七儿,而是杨三笑。它属于《香珠记》,又名《王一虎抢亲》中的一折。此本与黄梅县流行的《钓蛤蟆》演出本完全不同,但钓蛤蟆时的唱词,又基本一致。
楚剧、景德镇采茶戏、九江采茶戏、吉安采茶戏、鄂东采茶戏、鄂南采茶戏、武宁采茶戏、睦剧、庐剧等几个剧种,有《毛子才》串戏中的一折或几折流传。
据黄梅县黄梅戏名艺人梅重喜,在20世纪60年代初向桂遇秋介绍:“毛子才是康熙年间黄梅县孔垄镇筷子街的一位篾匠。为人好赌,妻子李氏(东路子花鼓戏称贾氏)屡劝不改。因此,对他非常严厉,所以,看见妻子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凡是怕老婆的人,在黄梅县的代称就叫‘毛子才’。”
以毛子才为中心人物有一组串戏,近代黄梅县民间艺人只能传承《打纸牌》、《两河沟》、《钓哈蟆》、《毛子才滚烛》四出。东路子花鼓戏除《两河沟》外,尚保留《毛子才》串戏12出。是采茶、花鼓诸腔的地方剧种保留《毛子才》串戏最多的一个剧种。
毛子才在历史上确有其人。1997年9月24日,黄梅县孔垄镇供销合作社退休职工梅兴安说:“毛子才的祖籍在孔垄镇毛家垏,其妻不是姓李或姓贾,而是梅家列人。民国年间,黄梅戏班在梅家列唱戏,梅族不准他们唱《毛子才滚烛》、《两河沟》,认为此戏有损梅族妇女形象。1985年9月16日下午,桂遇秋在孔垄镇照相馆,请照相师傅汤俊邀请了镇郊老农民王金火(时年67岁)、洪美昆(时年76岁)座谈。王、洪二人都说毛子才有这个人。是什么朝代的不清楚。汤俊说他是清朝人。王金火说毛子才原住在燕子街,即孔垄旅社附近的一条小街。原街因改道,扩街拆迁无存。剧中提到毛子才“家住孔垄筷子街”,是在毛子才手上搬迁的。这条街即今孔垄镇东街百货门市部到镇小学沿着蔡塘边的小街。建国前该街全部居民都从事竹、篾器生产、销售,所以俗称“筷子街”。东路子花鼓戏名艺人王听卿述录的《打纸牌》,剧中人毛子才自称:“家住黄梅燕子街,取名叫做毛子才。”王听卿是麻城县的艺人,王金火是黄梅县的农民,他们二人互不认识,在不同的地点所说、所唱毛子才是燕子街人,决不是偶然的巧合,是相互印证了毛子才是孔垄燕子街人。黄梅县除孔垄镇有燕子街外,其他地方再无此街,可见毛子才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调查结论是:毛子才的祖籍在毛家列,先在孔垄燕子街居住,后迁移到筷子街。其妻梅氏,为什么戏中改成李氏或贾氏,可能是对毛子才过于凶恶,梅族是黄梅县下半县的大族,为避免演唱此戏而出现纠纷,故而不用真姓。至于十余折串戏中的故事,真真假假,无法说清。毛子才是清康熙年间人,除梅重喜口碑外,桂友林、梁梅奀等黄梅戏名艺人亦有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