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歼敌首》

105.《计歼敌首》

《计歼敌首》,抗日战争中期,黄梅县黄梅戏名艺人项雅颂自编自导自演的大本现代戏。湖北省戏曲研究所收藏了项雅颂抄本。

《计歼敌首》全剧共分为汉奸献媚、狭路相逢、飞来横祸、姑嫂同悲、屈辱奴役、计议雪恨、乔装潜入、借酒除敌、计擒哨兵、奔向敌后10场。主要人物有:

刘仁厚   鄂东某镇刘村农民,50多岁;

刘 母   鄂东某镇刘村农村家庭妇女,50多岁;

刘大兴   鄂东某镇刘村刘仁厚之子、青年农民,32岁;

李月仙   鄂东某镇刘村农村妇女、刘大兴之妻,28岁;

刘玉华   刘仁厚之女,14岁;

张协民   爱国人士、日伪政权刘村某镇维持会会长,51岁;

井川一郎  鄂东某集镇日军据点曹长,30多岁;

王国仁   鄂东某集镇伪军保安队小队长,40多岁;

周小仁   伪军保安队娃娃兵,16岁;

胡 来   伪军保安队士兵,30岁;

日军士兵  若干人;

伪军士兵  若干人;

青年农民  若干人;

抗日战争中期,鄂东某集镇日军驻点曹长井川一郎及保安队小队长王国仁,经常带领日伪军到附近村庄扰乱,出没无常。以清剿新四军游击队为名,抢劫财物,强奸妇女,杀人放火,到处笼罩着血腥恐怖,百姓苦不堪言。

一天,刘庄农民刘仁厚14岁的女儿刘玉华,到邻村看望生病的外婆。归来时外婆放心不下,反复嘱咐玉华路上小心,如看见路上有日本佬就放机灵点,先在田畈里躲起来,等他们过去之后再走。刘玉华回家途中,与井川一郎和王国仁带领的日伪军不期而遇,玉华躲避不及,惊恐万分,慌忙逃走。王国仁是一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人渣,每次下乡“清剿”,搜捕中国妇女供井川一郎和自己淫乐,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任务”。王国仁看到刘玉华后,淫心大发,乘机向井川一郎献媚,称太君这两天一直没有找到“花姑娘”,把这小姑娘带回去尝尝鲜,快活!快活!井川一郎露出一脸淫笑。

得到主子的首肯,王国仁命保安队娃娃兵周小仁追赶刘玉华。周小仁是一个孤儿,父母亲都惨遭日军杀害,他被王国仁抓到保安队当勤务兵。周小仁对日军怀有刻骨仇恨,深恶痛绝井川一郎和王国仁的暴行,为拖延时间让刘玉华逃脱,他故意在奔跑时摔倒在地。井川一郎上前用皮靴狠狠地踢了周小仁两脚,持指挥刀指着他说,小鬼,良心大大的坏了,抓不住小姑娘,你的死了!死了!王国仁为讨好井川一郎,也上前踢了周小仁两脚,对他狂吼道:还不快追!抓不住小姑娘,就要你小命!周小仁忍着疼痛一跑一拐地朝前追赶。此时,刘玉华已进入刘庄,看不见她的身影,强盗们尾随其后进入刘庄。

刘庄是一个地处丘陵的小山村,说是山村,其实并没有太高的山。30多户人家的房屋依山而建,散落在山南的一块平地上,刘玉华的家位于村庄的中间,靠近山边的一排。时家中只有刘母、嫂嫂李月仙及一岁多的侄儿在家,父亲刘仁厚在村边地里干活。玉华惊惶失措地跑回家,哭诉于母亲,日本佬从后面追来了!刘母来不及多想,只想到媳妇、女儿,不能遭到强盗们的侮辱。慌忙叫媳妇月仙带玉华从后门逃命,到山上荆棘丛中躲避,自己留下来应付。惊惶中没有想到,把正在床上睡觉的孙儿,让她们一起带走。月仙带玉华刚出后门,井川一郎和王国仁一伙即到大门外,穷凶极恶地要刘母交出女儿。

刘母站在门外挡住他们,尽量拖延时间,好让媳妇、女儿跑远点。王国仁上前狠狠地把她摔在地上,带领日伪军冲进屋内,翻箱倒柜找了一个遍,没有发现玉华。狼心狗肺的王国仁阴笑地抱起刘家孙儿来到门外,刘母见状始后悔没有叫媳妇把孙儿抱走,拼命从王国仁手中抢夺孙儿,被王国仁一脚踢翻在地。在村边地里干活的刘仁厚闻讯赶回,看见老伴躺在地上挣扎,孙儿落在王国仁的手中,怒不可遏地冲向王国仁,遭到日伪军的围欧毒打,被绑在院内的树上。周小仁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提着一只鸡跑到井川一郎面前,大声喊道井川太君!刘家肥鸡大大的有!被井川一郎狠狠地推开。

恼羞成怒的井川一郎,一把从王国仁手中接过孩子,倒提在手上。二位老人心如刀绞,刘仁厚拼命挣脱被绑绳索无济于事,刘母从地上爬起来,扑向井川一郎,被日伪军扯住。井川一郎丧尽天良地举起小孩,重重地摔在地上,刘父大骂强盗,刘母昏死过去。井川一郎命将刘父带走,扬言用小姑娘交换。李月仙、刘玉华回家,见遭此横祸,哭得死去活来。刘玉华的哥哥刘大兴强迫去做苦工,被日军监工打伤,回到家中,见父亲被抓,母亲被打,儿子遇害,悲愤欲绝,义愤填膺。

维持会长陈协民见刘大兴伤势严重,为他买药治疗。得知刘大兴全家受害情况,张协民痛心疾首。

张协民是当地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拥护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抗日主张。明为日伪维持会会长,暗地以合法的身份,为共产党和抗日武装力量服务。刘大兴提出要进据点报仇,救出父亲,张协民与刘共商利用中秋节除寇之计。转眼就是中秋节,刘大兴伤势稍好,联络本村四个青壮年农民,以到据点慰问皇军为名,暗中实施除敌计划。刘大兴和四位农民挑着鱼肉鸡鸭和白酒,月仙装作卖唱村妇,他们暗藏匕首,由张协民带进日军驻点。张协民等殷情劝酒,月仙唱采茶小曲,将众寇灌醉,杀死敌首,救出刘父,俘虏敌兵,缴获枪支弹药,奔向抗日的大后方。

《计歼敌首》是黄梅县黄梅戏名艺人项雅颂于1941年创作的大本现代戏。项雅颂1916年出生于黄梅县杉木乡项仁村,1934年从黎六德启蒙学唱黄梅戏,1939年再拜黄梅戏名师余海先为师,正式铺堂搭班,主工小生。项雅颂从艺20余年,逐步成长为1939年至1949年期间,黄梅县行当最出色、行头最齐全、影响最广泛的黄梅戏成堂班子——乐篱班的班主之一。

1938年8月上旬,日军侵占黄梅县以后,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遭到日军灭绝人性的劫掠和蹂躏。狂轰滥炸,杀人放火,奸污妇女,抢劫财物,实行强权政治,犯下了滔天罪行。激起了黄梅人民的愤恨,增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进一步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黄梅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同仇敌忾、尽心竭力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相持阶段,也是最艰苦阶段。抗日救国,匹夫有责,家仇国恨激发了广大黄梅戏艺人的爱国热情,在师傅们的支持和鼓励下,项雅颂在1941年春节期间,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创作完成了大本现代戏《计歼敌首》剧本。从1941年至1946年,项雅颂和艺友们冒着生命危险,自导自演了60余场,受到黄梅人民和周边邻县人民的欢迎。安徽省宿松县、太湖县的黄梅戏同仁,还移植了这个剧本,情节上作了一些改动,易名为《新桥镇》。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用黄梅戏艺术形式,揭露日军的侵略暴行,激励国人英勇抗日,为宣传群众,鼓动群众,教育群众,唤起民族的觉醒,发挥了积极作用,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与时代共生的抗日战争题材的黄梅戏现代戏。

198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陆洪非编著的《黄梅戏源流》一书记载:“表现抗日内容的大型剧目……《新桥镇》是个8场的大戏。在太湖、宿松两县部分地区演出过,有人说是从湖北黄梅戏传过来的本子。”此戏即《计歼敌首》的改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