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帕记》(下本)

55.《罗帕记》(下本)

《罗帕记》下本,又名《三鼎甲》、《父子科》,系黄梅戏传统正本戏36大本之一。《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1集著录余海先、项雅颂述录本,《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第1集刊有钱悠远、查文艳、严松柏、田德胜口述本。

《罗帕记》下本全剧共分为描容、训子、辞行、考试、大考、会宴、团圆7场。

主要人物有:王科举(正生)、陈赛金(正旦)、傅员外(老生)、傅安人(老旦)、傅文龙(小生)、傅文虎(小生)、姜雄(老生)、林先生(老生)、家人(杂)、主考官(正生)、太监(正生)、胡乐一(小丑)、淘气(小丑)、报子(二人)、龙套(四人)。

16年后,王科举如梦方醒,后悔莫及。悔不该听信奴才姜雄和店姐陶花容的馋言,休了贤妻陈赛金,自己种下了覆水难收的恶果,铸下了终生的愧疚。王日夜思念陈氏,提笔描画妻子容颜,每日观看,以寄托思念之情。这一年逢朝廷开科选贤,王科举将妻子的画像带在身边,千里迢迢奔赴京城求取功名。

傅员外年逾七旬,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含辛茹苦将文龙、文虎三兄妹当作亲生骨肉抚养,训教他们要口诵心维,朝夕如斯,认真读书。傅员外特地请名师到家设教,望他兄弟俩早日科发。同学淘气,读书无能,闹事有方,嘲笑文龙兄弟有母无父浪里生。兄弟俩与淘气发生争吵,要淘气当面把话说清楚,否则决不放过他。淘气见兄弟俩要动手打人,好汉不吃眼前亏,称其说的话是真是假,你们回去问问自己母亲便清楚了。文龙兄弟想想觉得也是,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淘气敢当面胡言乱语,一定是事出有因。文龙兄弟气急而归,告知母亲在学堂遭学友说三道四,耻笑他们有母无父,要陈赛金说明原由。陈赛金含悲忍泪隐瞒真情,训斥兄弟俩前堂有母后堂有父,不可胡说八道。

文龙兄弟见提及父亲,陈赛金变脸变色训斥他们,兄弟俩愈觉背后另有隐情,遂以死相挟,逼母亲道出真情。陈赛金见两个儿子泪流满面,言明要碰死在她面前,让她心如刀割,惊慌失措。如不向两个儿子说出实情,陈赛金担心会因此断送两个儿子生命,酿成母子阴阳相隔悲剧。无奈之下,陈赛金向文龙兄弟道出了16年前不堪回首的往事。文龙兄弟的原籍在清平府新罗县,他们的父亲是一位举人,名叫王科举。那年三四月间,因母亲陈赛金在家烦闷,带丫鬟到花园游玩散心。中途遇雨,慌乱中失落了娘家陪嫁的金丝九龙罗帕宝,被看管花园的奴仆姜雄捡去。第二天陈赛金向他索还,姜雄拒不承认,由此埋下祸根。适逢王科举进京赴试,姜雄陪同前往,途中住在桃花客店。姜雄调戏店姐露出罗帕宝,诬陈赛金与他有私,并赠他罗帕宝以为表记,借罗帕宝诱奸了店姐陶花容,事后姜雄怕罗帕宝事败露,趁机携宝逃离。

后王科举听说此事怒火满腔,丢下京城不去,返回家找陈赛金索要罗帕宝,陈赛金只好向他直言相告,罗帕宝在花园失落。王科举根本听不进陈赛金的申辩,一纸休书将她赶出王家。回到娘家,外祖父陈尚书接到休书深信不疑,对女儿恨之入骨,痛骂女儿有辱家门,丢下一把钢刀命陈赛金自行了断。陈赛金向外祖母哭诉原委,引起了外祖母的同情,给女儿银两助她逃生外地。陈赛金走投无路,在一个井边欲跳井自溺,经太白金星搭救,后寄宿荒郊古庙,一胎生下两男一女。适当地傅员外无子,便将陈赛金母子收留家中兄妹相称。傅员外依傅家取名,儿子取名文龙、文虎,女儿取名凤英。傅恩父含辛茹苦地将文龙兄妹三人抚养成人,恩重如山。听完母亲的诉说,文龙兄妹对母亲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大比之年,文龙、文虎辞别母亲、恩父上京求名,寻找父亲。临行前请母亲给父亲修书,凭书信与父亲相认。陈赛金念夫妻之情,答应儿子的请求,同意给王科举修书。她在信中表达了夫妻恩爱之情,诉说了离开王家的经过,希望丈夫看到这封书信后,念夫妻恩爱一场的情分,随二子到傅家相会;如不念夫妻之情,也要念骨肉之情。陈赛金为了洗清不白之冤,将金钗押着书信,交二子寻父。并要求严惩恶奴姜雄,将罗帕宝的失与得问个水落石出,还母亲一个清白。文龙兄弟首先赴省参加乡试,分别获得府批首名和县批首名,考中举人,后一起赴京参加会试。京城赴考王科举与傅文龙兄弟同科。皇帝钦点文龙一名一甲状元,文虎二名二甲榜眼,科举三名三甲探花。琼林宴上相互介绍籍贯、道出姓名,因而父子相认。文龙向父亲交出母亲书信及金钗,王科举老泪纵横,愧疚不已。

父子三人同中三鼎甲,但家仇未报,私恨未雪,每每思之倍感痛心。遂奏明圣上向天下昭示,以进宝为名,让姜雄自投罗网。圣上准奏,出榜招宝,姜雄见榜,果然携金丝九龙罗帕宝进京进贡。王科举父子将他送到有司衙门,用乱棍打死。一门三鼎甲,同到傅家,终于父子、夫妇相认,全家团圆。

《罗帕记》是与《天仙配》、《双救举》(《女驸马》)齐名的黄梅戏经典剧目,本剧源于弹词《罗帕记》。《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词林一枝》条载:明万历年间黄义华、郗秀甫选辑、叶志元刻的《词林一枝》,内有《王科举逼妻离婚》、《王可居翁婿逃难》。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云:“《罗帕记》、《南词叙录》著录。《远山堂曲品》并见著录,列入‘杂调’目内。此戏系凭空结撰,始以罗帕构祸,后因以团圆。故用为名。”明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亦将此剧收入“杂调”,注明作者为席正吾,指出“其事大类小说之《简帖僧》”。说明《罗帕记》当由话本及小说演变而来,最早成戏于明南戏。南宋洪迈编辑的志怪集《夷坚支志》,有一篇《王武功妻》,写一个僧人施展诡计,夺去一个官员的妻子。话本《简帖和尚》即据此改编而成。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亦曾收录,题为《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黄梅县民间流传的弹词抄本,名为《改良双金榜白玉罗帕记》,与黄梅戏《罗帕记》又相同,又不相同。相同是女主人康素贞不慎,将皇帝赐给丈夫、新科状元王科举的白玉罗帕宝失落,遭到王科举的休弃,害他们夫妻分离的也是恶奴姜雄。不同的是在具体情节安排上,弹词故事是:北宋兵部侍郎康子玉的女儿康素贞,自幼许配王科举为妻。王家只有母亲和他,科举对娘至孝,到汴京赴考前,王母要将媳妇娶回来,康家也同意。迎娶之后,科举进京考了头名状元。皇上赐他白玉罗帕,回家与母家作寿。王母年老,请媳妇代管罗帕。康子玉听说女婿中了状元,重办寿礼、贺礼及补陪嫁妆,派家丁江雄押礼到王家祝贺。江雄胆大妄为,先冒充另一大户公子前来送礼,王因不认识他,经再三盘问,江雄才交出康子玉的书信。王科举夫妇认为江雄犯上,夫打妻责。康素贞在打骂江时,将罗帕失落,被江雄暗中拾起。他回到康家小院,杀死妻子喻氏,为报复王科举夫妇,江雄写了两封信,诬言康素贞14岁时就与他通奸,出嫁两月后未有见他,为表明私情,以罗帕相送。江雄托妓院老妈子将信送到康、王两家。王见此信,以回门为由,将康氏休掉!康父大气之下,命康素贞自尽,义妹康玉贞代死,康素贞逃出康家,被富商收留。康玉贞亦被太白金星所救。王母见媳妇回门未归,向王科举要人。王因母命难违,又到康家赔礼,接素贞回去。但此时素贞已逃出府门,康母叫女婿自己去寻找……

江雄逃出康家后,因受伍相点化,教以武艺,考取了武状元。边关告急,皇上封江雄为征西元帅。他一上任,就谎奏康、王谋反,圣上准奏。江雄亲自带人杀害两家人员无数,在外追捕中又杀了康子玉、王科举。康素贞仇恨在心,16年后,其子王金保考中了状元,向皇上奏本,呈控江雄罪行,仁宗准奏,斩了江雄。……旱龙船《罗帕记》,其故事与黄梅戏演出本相同。

豫剧《罗帕记》王科举之妻也是姓康,叫淑贞。她不慎将罗帕丢失,被家人蒋雄捡去,蒋由于对康氏存有私念,乃将罗帕附情书一封私寄给王,王一怒将康氏休弃。他自己出走,寄居李家,改姓李。康氏生子王桃,聪明过人,18年后,赴京赶考,巧与其父李科举同榜得中,琼林宴上李不慎遗失手帕,王拾帕见上面绣有母名康淑贞字样,归家告母,夫妻始得解除误会,合家团圆。剧本故事发生在明朝,故放在“明朝”剧目之中。

据1999年9月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省志·文化艺术志》戏剧篇第三章《戏曲传统剧目及整理改编》载:1959年,李建庆、苏浙、乔志良改编。压缩为一本戏,剔除糟粕,改变原剧本中店主姐形象。改本由省黄梅戏剧团演出。以后,乔志良与金芝(执笔)作了全面改写。将原重点揭露姜雄作恶被捉的主线,改为以王科举夫妻之间的情与礼冲突为主线。增写《店遇》等场,加强店主姐泼辣豪放善良的性格,及父子同科试中,子作巡按,父为知县;子命父为母伸冤,使王科举备受嘲讽。结尾以王科举痛悔前非,拉起彩车,接妻回家而告终。语言几乎全部作了改写。

改本首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演于合肥。1981年,赴香港演出。导演乔志良、王冠亚,编曲时白林,舞台美术设计王世英、戴维祥。王科举先后由查瑞和、王少舫饰演,陈赛金先后由潘霞云、王毓琴、许自友饰演,店主姐先后由王少梅、马元玲、江明安饰演。该剧不仅为各个黄梅戏剧团排演,扬剧、庐剧等亦有移植演出。中央、安徽、上海、湖北、浙江、香港等电视台,均播放过该剧演出。《人民日报》1981年11月14日,发表马彦祥的《看安徽黄梅戏有感》,文中说“这个戏结构严谨,艺术工巧,悲喜有序,顿挫分明,不失为发挥了黄梅戏剧种特色的一出好戏”。

改本首发于《安徽戏剧》1959年10月号,同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82年,由金芝再次对剧本作了修改,并附曲谱,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再版。”

鄂、赣、皖、苏的黄梅戏剧团推广了这个剧目,安徽电视台1986年将它拍摄为舞台艺术片。2006年4月,以黄梅戏三大看家戏之一的《罗帕记》为蓝本改编的《红罗帕》,由孙怀仁导演、吴琼、张辉等联手打造,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成功演出,重振黄梅剧坛,令首都观众耳目一新,好评如潮。剧中的舞美设计、音响配乐、唱词唱腔更加适合现代剧场表演和观众的审美要求,成为2006年4月份首都戏剧舞台的亮点之一。

东路子花鼓戏、豫南花鼓戏,婺剧、西安高腔、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鄂东采茶戏有《双罗帕》、《三鼎甲》,京剧、昆剧、扬剧、山东梆子、吕剧、闽南四平戏、潮剧、楚剧、鄂南、武宁、高安采茶戏名《罗帕记》、《父子科》,睦剧、福建三角戏、淮北梆子名《罗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