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当裙》
《张三当裙》,黄梅戏《大辞店》串戏之一折。据吉安采茶戏剧目表存目,黄梅县已失传。
黄梅戏《大辞店》串戏流传十分广泛,张德和广知其名,弄清楚他是真人真事,还是虚构的人和籍贯,对研究这组串戏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很有必要。鄂赣皖毗邻地区的黄梅戏与花鼓诸腔,在《大辞店》串戏中众口一词,都说张德和是黄梅县蚂蚁河人。查遍《黄梅县地名志》并没有蚂蚁河这个村湾,而武穴市与黄梅县走马垏交界处有这个地名。为此笔者祖父桂遇秋,于1984年春至1985年夏,先后三次到武穴市余川镇蚂蚁河村。走访了部分老者,基本上弄清了《大辞店》串戏中,黄梅县和蚂蚁河地名应用的原因。《广济县志》称:“蚂蚁河大队,位于余川东部,以境内自然村蚂蚁河命名。”又云:“蚂蚁河村东侧有一条沙河,相传是古代的放牧场,因不清洁,马死了很多。当时名为马溺河,后演变为蚂蚁河。”此村以马命名的还有马鞍湾,现名马儿湾。与其毗邻的黄梅县大河镇的万马村还有走马垏、跑马革。在此河溺马的古代,到底“古”到哪个朝代?1985年63岁的蚂蚁河村民张美元,同年6月12日作了回答:“蚂蚁河,原是一条沙河。传说王仙芝、王巢起义反唐,他们曾在黄梅、广济交界的万马、蚂蚁河大队走马操练,卸鞍放牧。有一天,在这河边溺死了一匹马,从此人们就叫这条河为马溺河。由于后来人们以讹传讹,就叫成了蚂蚁河。……我父亲生于清光绪七年,听他说到蚂蚁河做屋开店的第一个人是我家的祖先,是曾祖还是高祖,现在说不清。大约在清咸丰、同治年间,蚂蚁河就形成了一个丘陵集镇,有店铺30余家。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黄梅采茶戏班经常在这里起班、封箱,所以,蚂蚁河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地区10余县都很有名。与此交界的黄梅县走马垏一带的群众,都习惯说是蚂蚁河人。这条河的东岸,聚居的就是黄梅县的村民。”
张美元、张旺生、夏继老(1985年80岁)一致谈到:张德和、何氏、张兰英、张三等都有其人。他们家住在黄梅县走马垏戴二河湾,因他们的家离此地只有一里多路,买油盐杂货、剁肉买豆腐,都到蚂蚁河,走马垏的村民习称是蚂蚁河人。所以,《大辞店》串戏中的张德和说他家住黄梅县蚂蚁河一点不错。
张德和到底是什么时期的人,目前有两种说法:戴二河湾的戴春元、徐凤枝夫妇说张德和是康熙年间人。这是他俩在民国二十四年听见该湾张继和说的。张继和生于光绪十九年,张德和是他的祖先,因腊月除夕晚上,张家还年放鞭炮,把房子烧了。张族就从此衰落,大部分迁居到本县孔西蔡家畈(现孔垄镇五里闸村)。广济县荆竹铺戴二河,即戴春元的祖先,从雍正年间开始迁入张家大湾。张金保等认定张德和是乾隆时间人,由此衰落而迁居的说法相同。经查张春先保存的民国二十三年修的《张氏宗谱》,证实了张家大湾除夕发火和由此引起的大迁移传说属实,印证了张春先等人的口碑,但《张氏宗谱》却查不出张德和其人。为此笔者祖父桂遇秋,再次访问了张春先、张金保、张垂昭等人。三位老人肯切地回答:“张德和是我们蔡家畈(老地名王官村)张族的祖先,不是因为采茶戏有《下南京》、《劝细姑》,才晓得张德和,而是张德和家发生了《下南京》、《劝细姑》这些事,才有采茶戏的那些剧目。至于‘谱’上没有张德和,也许他这个名字不是谱号,因此查不到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