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课程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针对学科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模式也要向全面发展、活跃思维、主动参与的方向前进,通过智力发展的途径使得学生获取知识,同时这也是不断提高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和普高的进一步普及,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尤其是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生普遍认为高中数学知识枯燥难懂,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这几乎成了一个存在于高中生中的普遍现象。在我国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数学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教学生现成的数学结论,并要求学生牢牢记住这些结论,而不给学生讲解这些结论或定理的形成过程,教师讲解例题让学生模仿练习,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顺利发展。另外,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一般是先介绍概念,然后得出结论,给出例题,让学生模仿例题做练习,最后对一些知识点的应用简略地介绍。长期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受到影响。要改变高中数学教学的上述现状,教师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做起。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揭示数学思维的知识的形成、思路的产生、尝试探索和偏差纠正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对学生在某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的简洁性、有效性等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的培养更是意义重大。
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并且进一步分析了高中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方式方法,旨在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教学现状的改变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