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钢老师的课

王钢老师的课

这个题目不新鲜,想写好,要注意以下四点:

详略得当,点面结合,抒发感受,拟好题目。

先说“详略得当”。

教材上的提示,是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那么,什么是印象深刻的部分呢?

可以往两个方向去想:一是亲身参与的,二是呼应主题的。

以“祖国在我心中”朗诵会为例。

如果你登台朗诵了,那么你上台前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自然是重点。因为每一次登台,都是叫人心跳的挑战。你向往吗?你向往的是什么?你紧张吗?紧张时你会想什么?这时候,你可以用插叙的方式来回忆自己准备的过程,比如你为什么选择那一首诗作为参赛篇目,你在练习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你有没有打过退堂鼓,你得到了谁的帮助和鼓励……而登台之后,你的表现如何?一看到台下那一双双眼睛,你是不是就感受到了压力?可是,那是善意的温暖的目光,能够让你获得勇气和信心。

怎样理解“呼应主题”呢?这个活动,当然不是你的独角戏,一定会有别的选手朗诵得也十分精彩,也许老师的点评更是振奋人心。这样想来,即使你不是登台的选手,也有值得写的内容。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那么,谁朗诵的诗文最能打动你?或者哪句话让你的心为之澎湃?

再说“点面结合”。

抓住“面”,也就是进行概括的叙述,并不困难。

以“看望孤寡老人”为例。

写大家来到敬老院,同爷爷奶奶们热情地打招呼,怎么嘘寒问暖,怎么表演节目……这些都是可以用概括的方式和排比的手法来写的,不需要指名道姓。

写“面”是把活动的全貌表现出来,表现其乐融融的气氛。

写“点”,则是通过细节描写来传达最真切的心意和感动。

想想电影吧!

人潮汹涌中,镜头一转,聚焦到一张茫然失措的面孔,会有怎样的冲击力?

硝烟弥漫处,镜头一转,聚焦到一朵风中摇曳的小花,多少感慨不必多说!

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到某一位老奶奶的笑——她满脸的皱纹欣然绽放,却又抬起手来擦去眼角的泪。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到某一位老爷爷的兴致勃勃——他一只手扶着拐杖,一只手激动地挥舞,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到某一个同学的举动,她帮奶奶剪好了指甲之后,捧起奶奶的手仔细摩挲,是那样自然,那样暖心。

这,是在考验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更是在考验你的心。

你的心足够柔软,就会足够敏感。

这样想开去,无论是写任何活动,都有值得捕捉的“点”。看演出,不能只看台上,也要看台下——身边的同学听得入了神,眼睛一眨不眨,嘴巴微微张开。如果是平时你会觉得好笑,可是在那一刻你却为之感动……看比赛,也不能只看赛场,还要看场外——那个跑前跑后为运动员拿水按摩递毛巾喊加油的,不也是最可爱的人吗?

然后说“抒发感受”,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抒胸臆。这很简单,但是切忌简单粗暴。什么是简单?我手写我心,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什么是简单粗暴?就是动不动就喊口号,还用感叹号,太吓人了……

友情提示,反问句比陈述句好,那是意味深长;省略号比感叹号好,那是余音绕梁。

二是意在言外。怎么写?举个例子。端午节观看龙舟比赛,你的感受是什么?直抒胸臆:“这样龙舟争渡的场面,真是激动人心!我真想再多看一会儿!”不直接表达:“比赛结束了,可人们仍然聚集在江边,说啊笑啊,久久不肯离去。虽然妈妈也在催我回家,可我还是忍不住回过头去,冲着江面张望……”再委婉一点儿:“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听到了‘咚咚咚’的声音,转过头一看,原来一个小弟弟抱着小鼓敲得正欢。他奶奶笑着说,加油,加油,等你长大了,也去赛龙舟!我不禁笑了……”这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心情,也是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是不是读起来更有味道?

写作啊,就是这样,要学会拐弯。

最后说怎么“拟好题目”。

“多彩的活动”,是本次习作的内容,但是直接拿来当题目,肯定不合适。那,《记一次活动》怎样?这是万金油式的,缺乏个性。我的建议是力求具体,突出特点。

具体,就是和你记叙的活动高度相关。如《六一节,真快乐》,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关于儿童节的活动。同样的道理,《种下一棵小树,许下一个心愿》,自然是写植树节的。

特点,则是可以在题目中体现活动的意义或者你的感受。如《人心齐,泰山移》,猜猜,这是在写什么活动?表达了什么主题?又如《明年重阳节,还要来看您》,猜猜,这又是在写什么活动?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