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描写要怎样写才精彩
试想,面对同一场雪,不同的人会怎么想?
最经典的例子,当然是那首著名的打油诗:“大雪纷纷落地,全是皇家瑞气。下他三年何妨?放你娘的狗屁!”
而在今天……
孩子想冲出去滚雪球打雪仗,姑娘想冲出去美美拍照,农人点头说这可是场好雪啊,老师琢磨着是不是要布置一篇作文就写写这一场雪……
一说作文就紧张?开个玩笑……
心理描写,一定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流露的。
当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
——林海音《城南旧事》
林海音笔下的英子,生活在近一百年前的北京。可是她的愁,她的恐惧,跟今天的小学生不也是一模一样的吗?
本走到自己的课桌旁坐下,浑身麻痹了似的。我的天,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今天样样事情都不对劲。他决定从此刻起再不被任何人任何事情转移注意力,他要聚精会神。
可是这不成。他心里就像有成千上万只蚂蚁在爬动似的。他简直想从教室里跑出去,跑出校园,跑到马路上,一直跑到旷野里,跑啊跑,一直跑到糟糕的感觉烟消云散为止。
——[德]彼特·赫尔特林《本爱安娜》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类似的体验。
对,当你把真实感受写出来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有能力使读者与你产生共鸣。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我们是需要练习的。
一方面是输入的练习——请练习朗读,像演员念白那样去朗读。比如,下面这个选段:
“本格特松先生和利桑德尔小姐那样忽视咱们社会的犯罪行为,这实在是令人遗憾。”布吕姆克维斯特严肃地看着谈话对手的眼睛,使他相信,“只要有一丁点儿的平静,他们马上就会丧失一切警惕。他们不知道这种平静是多么靠不住。”
“靠不住?”假想谈话对手叫起来,从心底里感到震惊。
“一点儿不错!”大侦探着重指出,“你别看这个迷人的和平小城,这个闪烁的夏天太阳,这种安宁平静的气氛——嗐,所有这一切一下子说变就变。犯罪行为时刻会用它的毒雾毒害一切。”
假想谈话对手“哎呀”了一声。
“布吕姆克维斯特先生,您真把我吓死了。”他嘟嘟哝哝地说着,心惊胆战地回头看看,像是害怕犯罪分子已经躲在屋角后面。
“包在我的身上吧,”大侦探郑重其事地说,“不要害怕!我提防着。”
——[瑞典]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大侦探小卡莱》
感觉怎么样?这段文字,给了我们一个心理描写的示范:假想对话。是不是跟你所熟悉的“心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儿在吵架”很相似?
另一方面,是输出的练习——在写作时,也不妨出声读自己写下的话,而且旁若无人。
那么,怎样才能把心理活动写得更细腻呢?其实,就是要把“心思”转成“话语”写下来。
写什么?瞻前顾后、左思右想。
瞻前顾后,指的是因果联系。
举个例子,运动会上,你站在400米赛道的起点。
瞻前——
这时候的我啊,心跳得好厉害。我忽然有一点儿后悔,为什么那天一激动就报了名?都怪我的哥们儿一个劲儿地怂恿我。可是当掌声响起来的时候,当老师和同学们向我点头微笑的时候,我又是多么骄傲!
顾后——
我暗暗地给自己鼓劲儿,加油吧,你能行!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再说了,你这么多天默默地练习,这样的辛苦一定不会白费!如果拿到了奖牌,那不就成了英雄?多棒!
左思右想,则是发散思考。就像我那次准备去国家大剧院看剧。好远啊,我该怎么去呢?第一选择,是坐公交车转地铁。花不了10块钱,就能到。可是,花的时间太长了,要足足100分钟,还要走1.1公里。那么,打车?打车只需要40分钟,但是太贵了,大概要花120块钱。120块钱!足够我买十个肉夹馍!我正犹豫不决,目光不经意间停在了我买的票上。咦?周日晚上七点半开演?今天是……今天是周六!我好笨!
在描写心理时,也可以运用一些技巧。
比如通过环境来衬托。
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前的苏比入定了,因为当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与衣领时,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
——[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我也很喜欢另一种方式,就是比较,甚至是比较+排比。
就像《神奇的布丁》中的一段话:
这比被北极熊追赶,慌张逃跑还要糟;
比深夜里误闯狮子的巢穴还要糟。
这比有人整夜演奏手摇风琴还要糟;
比一个大个子踩在你的脚上还要糟。
哇!原来还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