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钢老师的课

王钢老师的课

这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最后一篇习作,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篇。尽管有的同学会撇撇嘴,表示对自己来讲这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我当然理解这些同学的想法,因为想象作文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天马行空,这四个字足以令人眼前一亮。天马行空,多有意思啊,比写现实生活要自由得多,也有趣得多。

但是,天马行空,并不意味着可以漫无边际甚至肆无忌惮,一定要遵循必要的逻辑。所以,我要提出第二个标准:自圆其说。

而对于科幻小说而言,我还要加上第三个标准:有理有据。科幻故事,是“科”字打头,这个“科”,是“科学”的“科”。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科学的原理做支撑,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就经不起推敲,就好像是高楼大厦没有根基,风一吹就轰然倒塌。

那么,我们开始构思吧!

先确定方向——创新发明,人工智能,太空冒险,海底探秘,地心奇遇,生物技术,时空旅行,环境危机,第三类接触……

再落实到更小的点,以生物技术为例吧。植物,动物,人类,药物,基因。再小一点儿,也许可以设想某种新型药物的诞生。对,写故事,切入点越小越好。能够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入手,最终展示出一个宏大的主题,那才是高手。

具体的叙述,和我们平常写记叙文没有太大区别,无非就是要交代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就像新型药物吧,它一定不是无缘无故地被研制出来的——一定有人因为某种特别的疾病而痛苦,科学家一定是为崇高的科学精神所驱使废寝忘食地研究,而研发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是什么给了科学家灵感?而新药的诞生,会不会引起别有居心者的注意?最终,新药是怎样为大众服务的?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仍然是“有理有据”。

科幻故事,不是童话故事,不是许个愿望或者挥动魔杖或者往沸腾的大锅里丢些独角兽的细毛变色龙的眼泪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确定了要写的题材,就要沉下心来寻找相应的资料,不能犯常识性的错误。

拿人工智能来说吧,你知道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法则是什么吗?又比如海底探秘,你知道海洋深处的压力有多大吗?再如时空旅行,要是你笔下的人物到了秦朝,抓起筷子就干掉了番茄炒鸡蛋、酸辣土豆丝,那就贻笑大方了。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根本没有番茄和土豆!什么?你想吃烤肉?这个倒是容易办到,但是想加点孜然就免提了,因为那时候的调料只有花椒和盐。

我必须郑重其事地谈一下主题,也就是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

如果你的作文只是在写“有什么”,就不是故事。比如说你写自己到未来去,看到城市交通是海陆空全立体的,有多少新奇的交通工具,看到机器人怎样自如穿梭,为人类服务……想想《机器人总动员》,我最爱的电影之一。如果没有瓦力和伊娃如何认识,怎样并肩作战直至把那株绿色的小苗带回地球这样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描述未来的人们怎么在宇宙飞船中吃喝玩乐晒太阳,那还能称得上一部伟大的电影吗?连电影都不算。

还是借用电影来说作文。你有没有发现,绝大多数的科幻电影中都有反派、有危机?为什么呢?要是你只是写自己拥有了一个飞行背包,可以在一天之内周游世界,那也是让人感到乏味的。要我说啊,非得让这个飞行背包出了什么故障,你非得在一个荒岛上降落,然后遇到了什么人,发现了什么阴谋。而你要想拯救世界,就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修好背包离开荒岛。

所以,这篇作文,要有人物,有事件,有冲突,更要有主题,也就是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以知识可以拷贝到大脑中这个设想为例吧——这是多少小孩儿的梦想!我也曾经这么想过,还办过这样的傻事——睡觉时把录音机放在枕头边放英语,以为自己一觉醒来就能叽里呱啦拥有纯正伦敦腔。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已经有很多科幻小说或电影提出这样的设想:能不能像在电脑上安装程序那样,给人类的大脑植入芯片?

请问,这样做,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当然,这不是让你简单地回答赞成还是反对,而是要通过故事来表达你的观点。试想一下,假如这种技术成功了,带给人类的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

最后,我推荐几部科幻小说系列给你读。正如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所言:“儿童应该尽早阅读科幻作品,不能晚于11岁。”我知道你有可能超过11岁了。没关系,我读第一本科幻小说的时候,和你年龄差不多,而更多的经典作品,是在我成为大人之后才读到的,相见恨晚。我最为推崇的,莫过于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共15部),这一系列作品被称为人类想象力的极限,的确如此。我认为最有趣的,则是《云雀之光》三部曲——将一场太空战争放在19世纪的英国这样的时间背景之下,这本身就制造了精彩的喜剧效果。此外,《安德的游戏》三部曲、《梅格的时空大冒险》系列、《记忆传授人》四部曲等,它们不只想象力叫人叹为观止,更有着叫人肃然起敬的哲学高度。

万万不要错过啊!这些作品不仅能给你的写作提供启发,更能让你获得读书的乐趣,拥有非同一般的宇宙观、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