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钢老师的课

王钢老师的课

这个主题对于今天的孩子,尤其是今天的城市的孩子来讲,是很有难度的。是啊,网络很发达,查找资料很容易,你完全可以在搜索框中键入如“成都风俗”这样的关键词,得到海量的信息……但是,要想把这篇作文写生动,光靠拼凑资料是不行的。

因为风俗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悠久的历史,更蕴涵着深厚的感情。

那么,我们着手写作,就要进行扎实的准备——要查,要问,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先说选材。

乍一看“风俗”,你也许会觉得一头雾水。什么是风俗?简单来讲,风俗就是某地或特定人群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气、礼节和习惯。

可是,从何下手呢?

两个方面——节日和婚丧。注意,婚丧,也就是婚礼和葬礼,按照民间常用的说法,叫红白喜事。

就节日而言,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选择材料:吃什么、做什么。

拿大家最熟悉的春节来说吧,单单一顿年夜饭,就很有讲究。

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中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为什么吃馄饨?据说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馄饨”取“浑囤”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为什么吃饺子?传说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盘盘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我小的时候,最盼望吃到藏着硬币的饺子,因为那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好福气,哪怕是一时大意“嘎嘣”一下差点儿把牙给硌掉了,也会欢天喜地!

再说“做什么”。

春节,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你所熟悉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我就不再念了。你也没有必要把每一天的活动都一一写下来。那么,写什么呢?其他可以一笔带过,而让你印象最深的,则要浓墨重彩。比如说,贴春联。我问你,你知道哪一天贴春联吗?你能看出来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吗?你知道贴春联的风俗从何而来,又有什么样的演变吗?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把贴春联当成了不起的大事来对待的——大门贴什么,二门贴什么,厨房贴什么,放粮食的屋子贴什么,水管旁边贴什么,拖拉机上贴什么,院子里的树上贴什么,院子外的树上贴什么……贴错了,是要被人笑话的。抱着这样多思考多追问的态度,你也能把你想写的风俗,写得更细致,更有意思。

说到婚礼,同样也可以从“吃什么”和“做什么”来着手。民以食为天,参加婚礼,对于大家来讲其实是一个因为共同的情感聚在一起的机会,还有什么能比一起大吃一顿更开心呢?

说明一下,咱们讨论的是风俗,自然是以传统为主。城市里的婚礼,其实已经失去了很多传统……所以,如果你曾经有机会参加乡村的婚礼,那是很开眼界的。你看,在婚礼上,我们会看到如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这样的干果。为什么呢?这是寓意“早生贵子”啊。我们会看到厨师们就地垒起灶台来,会看到那么大的锅里煎炒烹炸分外诱人……那真是热气腾腾的生活啊!

当然,相比较吃来说,婚礼中的仪式更值得观察和记录。新郎是怎么迎亲的?他为什么必须找到新娘的鞋子才能把新娘接走呢?新郎新娘是怎么拜堂的?你见过新娘向公公婆婆敬茶改口叫爸妈吗?主婚人证婚人又是干什么的呢?……我见过公公婆婆被涂了满脸鞋油被戴上纸盒子做成的高帽被扎了冲天小辫儿恶搞的。咦,人家老两口怎么一点儿也不恼,还笑得合不拢口?这里头又有什么说法?

必须提一下丧事,也就是葬礼。丧,有两个读音,一个是我们最熟悉的“丧”(sàng),是失去的意思。而失去生命,当然就是死亡了。在特指与死亡有关的事情时,我们就把它念作一声(sāng)。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中国人对葬礼的重视,其实也是对生命的尊重。那么,在你的家乡,是怎样举办葬礼的呢?你可以大大方方地看待这件事。当然,如果你不了解,就不要轻易动笔,切记,要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事情。悄悄支招,你的爸爸妈妈一定能够给你不少信息,爷爷奶奶更会打开话匣子,给你神助攻!

最后的提醒——家乡的风俗,是一个大题目,而我们要从小处来写,就是聚焦到某个点上。举个例子,老舍可以写《北京的春节》,他是大作家啊,方方面面,娓娓道来,能够驾驭。咱们呢,写《大年三十贴春联》,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