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钢老师的课
心愿,就像一粒刚刚发芽的种子,播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渺小,却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这句话的表达很诗意。
所以,每到新年,人们都会把“心想事成”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一位世界冠军的话。记者采访他:“你一次又一次打破世界纪录赢得金牌的秘诀是什么?”大家都以为他会说刻苦训练什么的,没想到他微微一笑,说:“让我的心先过去。”仔细想想,是这么回事呀!如果没有强烈的渴望,怎么会有积极的行动?对这位冠军来说,要是不相信自己会跳过去,他的能力也一定会打折吧?可见,心愿是有力量的。
来,说说你的心愿吧!
你会不会挠挠头,说:“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愿望太多,写哪个好呢?”
别急,我们梳理一下。
心愿,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关于个人的,关于别人的,关于社会的。教材上已经给出了例子,你可以自行对照。那么,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吧?请在一张纸上写下你能想到的所有愿望,所有。不要想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能不能,并不重要,想不想,才重要。就像当年的阿姆斯特朗说自己童年时的梦想就是跳到月亮上去,当时听上去是不是异想天开?可是,如果连想的勇气都没有,那岂不是太悲哀了?你知道为什么大人的创造力远不如孩子吗?就是因为大人的头脑已经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捆绑了、禁锢了,稍微冒出来一个念头,就会有一个理性的声音予以打击:“不可能!”而在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不可能”的,在天才的世界里,也是如此。什么?一张纸不够写?那就再来一张!
怎样做减法呢?
两个办法。一个是好玩的方式——你敢不敢闭上眼睛,用手指点一个?点到哪个就写哪个,是不是很有挑战性?另一个当然是比较认真的——一个一个地画掉呗,把你认为自己不是那么在乎、不知是否能够实现的愿望画掉,最后剩下的,就是你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了的,当然也是你最有话可写的那个了!
确定了主题,该考虑怎么写了。
逻辑是很清晰的:你有什么心愿,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你准备怎样去实现这个心愿。
咦?感觉两三句话就能写完啊!别急!
比如,我想去海上历险,因为我读过一本名为《女水手日记》的书,书中描述的大海是那样壮阔又是那样神秘,让我很向往。我决定了,从现在起就攒钱,还要锻炼身体,直到那一天的到来!
哈哈,“我”写得挺好啊,多生动,如果“我”是二年级小朋友的话!
好,让我们看看如何展开,让篇幅更长,也让内容更丰富,更能打动读者。
你有什么心愿?
可以简单概括,但是一定要更具体。怎么讲呢?你说你的愿望是希望家庭幸福,这就很宽泛了——在你看来,家庭要怎样才能算是幸福的呢?每个人的身体都健康,每一天都很快乐,可以一起吃大餐、一起开读书会……把你的心愿关键词解释一下,往细处去写一写,才不会泛泛而谈。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可能会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把这件事记下来,特别是和使你产生心愿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童话大王郑渊洁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他写作就是为了赚钱,而之所以想赚钱,是因为他在火车上看到有个游客在吃方便面,而当时方便面不好买,他的孩子眼巴巴地瞅着流口水,让他这个当爹的又心疼又羞愧!
可能是因为一本书。我不是举了《女水手日记》的例子吗?但是,简简单单地一笔带过,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写作是要有读者视角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表达的,要让读者理解、受到感染。因此,可以对《女水手日记》中关于海上风景的描述多做一些介绍。最美的是什么样的画面,最壮观的是什么时候,最危险却最有魅力的暴风雨来到时,又是怎样激动人心,这样一来,读者才会认为你因此而产生去海上历险的心愿是水到渠成的。
可能只是因为一句话。嗯,这一点同“一件事”有重合的部分,但我希望突出的是“一句话的力量”。还记得徐悲鸿的故事吗?他刚到巴黎求学的时候,一个外国学生嘲笑:“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种粗暴的歧视对于有志者来说,只能成为奋进的动力!
你准备怎样去实现心愿?
表决心,喊口号?就像这样:“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早日实现这一心愿!”
不,要往实处去写,要根据你的心愿,规划实实在在的路径,这才是对你的心愿的尊重,也是对你的人生的尊重。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写对别人的心愿,对社会的心愿,也要有具体的想法才行——想让奶奶的病赶快好起来,要多抽出时间守在奶奶身边,多陪她聊天,给她剪指甲,扶着她出去晒晒太阳。想让残疾人得到更多关爱,那就开个主题队会,通过画画、写作、拍小视频等方式来宣传,组织同学们利用节假日去清理盲道上的障碍……
只想不干,所有的心愿就只是不会发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