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题目华丽转身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请你共进晚餐,声称菜肴同一首诗有关,你是否会欣然赴约?
好啦,很荣幸地请到了你。雪白的桌布上点上了蜡烛,摆好了餐具。
先报个菜名。
第一道菜:两个黄鹂鸣翠柳。
第二道菜:一行白鹭上青天。
第三道菜: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四道菜:门泊东吴万里船。
上菜!
第一道菜:两个蛋黄几根葱叶;第二道菜:蛋白排队恰似白鹭;第三道菜:蛋白一撮儿好像积雪;第四道菜:一盆清汤漂着蛋壳。
感觉如何?
起名,至少是中国人都很在乎的事情。这一点毋庸置疑——谁家儿女的名字都不是随便丢给他的,恐怕是全家总动员,恨不能阅遍《辞海》求教高人,哪怕是从前的“狗剩”“拴柱”“翠花”之类的小名儿也别有深意。
写作文,拟题目,也有画龙点睛甚至化腐朽为神奇的妙处。动笔之前命题,心中有数,纲举目张;完稿之后再拟,亦能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总的来讲,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向来拟题。
1.根据内容来拟,如怎样的事,怎样的人,怎样的景,怎样的物。
2.根据主题来拟,如怎样的感受,怎样的情感,怎样的看法,怎样的品质。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抓住下面两个原则来拟题。
小处着手。
不写“记一次春游”,而是抓住春游过程中的某个细节来拟题。比如《争当落汤鸡》,又如《风筝总算飞起来》《爱心午餐最美味》。空泛的题目,往往会令人无处着力,也会令读者兴趣索然。而抓住一点,主题就明确了,个性就突出了,可读性也就提高了。同理,写人也是这样——《我的爸爸》肯定不如《无所不能的老爸》突出、夺人眼球。
尝试变化。
我经常这样告诉学生,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语有很多,我们需要找到的,就是最准确的那个。用在题目中的字,自然要用心推敲,不敢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至少也要让人眼前一亮。举一个我本人的例子,我曾经的博客名为“我只愿风行水上”。什么意思呢?无非就是顺其自然罢了,“翻译”过来即“我就想自然而然”。两者有何分别?高下立见。这样想来,就像《我发现了》这样老生常谈的题目,要不要换个说法?比如《恍然大悟》《我有火眼金睛》《惊喜》……
来几个升级版的。
1.调换语序,变换角度。《可爱的弟弟》同《弟弟真可爱》相比,哪一个在感情的表达上更有冲击力?要是用《弟弟你真逗》呢?第二人称视角,会让读者感觉更亲切。
2.可以用感叹词,先声夺人。如《那一次,吓我一跳》,就不如《呀,吓我一跳》让人眼前一亮。
3.试试看活用诗词、歌词、俗语或者名言。你平常积累的好词好句,如果不用,就是死的,就是无用的。而要用,绝不是搬运到考卷上,而是要流淌到作文里。题目中的巧妙引用,可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像“拔河比赛”,怎么命题?《狭路相逢勇者胜》如何?《东风吹,战鼓擂》也很有气势啊。《虽败犹荣》呢?不只突出了场面,还揭示了主题。想开去,写在节日里想念远方的亲人,就可以用《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六一”儿童节,用《最好的未来》怎么样?写自己的一件糗事,或许可以拟个题目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相信自己能行,你就成功了一半》,猜猜看,这篇文章会写什么?
4.如果在题目里制造悬念,那你就是高手。如《谁是小偷》《六一班未解之谜》《一场虚惊》。
5.要是题目中有一组反义词呢?我就写过一本书,叫《大块头的小心事》。你是不是可以写《开心果不开心》?
6.用比喻会显得更有趣。比如《我就是一只倒霉的兔子》,嗯,你是不是想到了“守株待兔”?这是不是比《我真倒霉》要有意思多了?
7.不妨巧用标点,尤其是省略号,意犹未尽。如《我真后悔》,就不如《我,真后悔……》。前面咱们说的《谁是小偷》,要是“小偷”加了双引号,那就自然而然地营造了双重悬念。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郁闷:“你说得轻松,我可想不出来这么多题目……”
对啊,我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就是写《一件小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个熟悉的人》……
而走到今天,我能拿出这么多题目,当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啊,就是爱琢磨,爱咬文嚼字。前两天,我的同事要在微信公众号上发一则征文启事,我看来看去觉得题目好丑好普通,估计没几个人愿意点开看——忍不住,我就忍不住给他换了个题目。什么呢?《这个征文水很深,莫非你是扫地僧?》你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吗?如果不理解啊,可以读读金庸的《天龙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