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钢老师的课
关于怎么写作品梗概,教材上已经给了非常明确的提示,三步走: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筛选概括,合并成段;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第一步很简单,你要是不读懂书,怎么能介绍呢?而我要补充的是,不但要选择自己读懂了的书,还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真正能够打动别人的,是用心的文字。要是你自己都不喜欢,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那怎么能打动别人呢?
第三步呢,其实不只是对本次习作的要求,而是对所有习作的要求。剪剪贴贴,拼拼凑凑,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如果段落之间的过渡不自然,语言不准确,那么再好的内容也难以精彩。这就好比是给每个人一棵白菜,有人能做出“翡翠白玉汤”,有人只能炒个“酸辣白菜”,有的能把锅给烧煳了……
关于第二步,我是要多讲一讲的。
先给你念两句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这两句诗并且如获至宝地记下来的呢,我已经忘记了。可是我的学生,我的现在已经当了爸爸的学生却仍然记得——有个小伙子打电话给我,说,王老师,这两句诗太生动了,我现在一提笔写东西,就会想到它,当然也会想到你。
对,在我看来,这两句诗对于写作者来讲,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什么叫“删繁就简三秋树”?这里的“三秋树”,可不是四季常青的松柏,而是落叶树。想想看,秋天的树是什么样的?叶子渐渐落光了,只有枝干。这也是一种美啊,一种简洁明快的美。写文章,也要简练。一是结构上简练,与主题无关的,一个字也不要多写。一是语言上简练,能用一个字表达的,就不用两个字来说。就这次习作来说呢,抓住“枝干”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很容易陷入琐碎的细节,反而喧宾夺主,不知所云。
那么,怎么抓住枝干?教你一个简单的办法——写一句话,再一点一点地做加法。
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咱们试试看?《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与魔衣橱》:四个孩子无意间闯入魔衣橱另一头的世界,击败了白女巫,拯救了纳尼亚王国。《我的妈妈是精灵》:陈淼淼无意间发现了妈妈是精灵的秘密,她想要妈妈留下,却又不得不接受妈妈必须离开的现实,但是她知道,妈妈爱她,永远。
逼着自己用一句话来概括一本书,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抓住这本书最为核心的内容,这自然就是主干了。而围绕这一主干,再来看哪些内容是和它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的,那就是可以留下来的枝干了。还是拿《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与魔衣橱》来说吧。中心事件,当然是击败白女巫,对吧?那么,什么是必须介绍的情节?关键在“前因后果”。露西是怎么来到纳尼亚的?爱德蒙是怎样上了白女巫的当成了叛徒?狮王阿斯兰是怎样救出爱德蒙的?这些就是非提不可的。而相对来说,有关海狸的部分,有关圣诞老人的部分,有关狼的部分……虽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可以略去。而最终四个孩子成为国王或女王,多年以后回到了原来的世界,发现自己竟然还在那个玩捉迷藏的下午,时间没有丝毫改变,这是故事的结尾,自然也是非提不可。
再来说“领异标新二月花”。
为什么说“二月花”领异标新呢?韩愈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你想,二月里,偶尔看到小草发芽,诗人都会感到惊喜。如果是花儿开放在这寒冷的早春呢?
我曾在一次论坛上聆听曹文轩先生的演讲。他说,当他站在图书仓库,看到那么多的书,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想想看,自己的作品,不过是沧海一粟。后来,我也出版了自己的童书,也会时时有和曹老师相似的感受。我会想,在书店中,我的书不值一提啊,读者凭什么会看上它们,又是什么促使人家掏出钱来买下它们?
我为什么会给你分享这个?我是提醒你啊,书太多了,好书也太多了,你要把你手里的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就要突出它的特别之处,也就是它如同“二月花”般的领异标新之处。
这的确不容易。但是,值得去思考和提炼。比如《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与魔衣橱》,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说“这本书特别好看,特别好看,特别特别好看”吧?追问自己:好看在哪儿?是想象力超赞?你从哪儿体会到了想象力超赞?四个孩子竟然能从一个衣橱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竟然有羊怪、树精……除了想象力之外,这本书的主题也特别有震撼力。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让你感到震撼?这个幻想的故事同真实世界有什么关系?
一步一步追问,你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你的叙述就会越来越具体,这样才能带给读者更丰富的感受。如果你确实不知道从何问起,可以和爸爸妈妈谈一谈,和小伙伴聊一聊,彼此磨砺思想,相互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