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妙招,助你虚构
有个小女生听了我的一堂课后,写给我一段话:
王钢老师,你的题目是《惊险一刻》,我听得津津有味,可是到落笔的时候就发愁。因为我们的生活太平常了,哪儿有什么惊险一刻啊!我想来想去,只有写“原来这是一场梦”,可是你又会皱着眉头说,怎么又是梦啊?俗!唉,跟你学写作文,我太难了!
这丫头写得没错。
我们一提起作文,特别是小学生作文,都会提到“真实”“生动”“有条理”“有意义”等关键词。“真实”被强调的频率似乎是最高的。可是我们又明明知道,如果没有“虚构”,作文简直就没法写。
那,怎么办?
来,我就以《惊险一刻》为例,说说作文虚构的五个妙招:放大、变形、迁移、集中、超越。
你不是说生活里没有什么惊险的事儿吗?我也承认。如果真的跟电影里演的一样,动不动就地动山摇,那的确不正常,实际上,连个暴风骤雨也难见啊。
可是,如果虚构呢?
有一天晚上,正吃饭呢,小妹妹一不小心,把自个儿的小碗给碰到地上了!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会不会摔碎了呢?幸好,听声音是“咣当”,低头一看,那个瓷碗儿竟然滴溜儿转了个圈,完好无损。
这事儿,是不是就过去了?好像没什么可写的嘛。顶多就是大人有点儿恼,把碗抓起来,往桌子上重重一放,那横眉立目的神情,把玻璃心的小女孩儿给吓哭了。于是,你发表议论,说大人不应该大惊小怪,那样反而会把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变成了一种伤害。
注意,这是我们今天的主要素材——生活的真实。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从生活的真实出发,进行合理的虚构,使之成为文学的真实。
第一招,放大。
这个碗掉在地上,能不能放大?
能。本来不是没碎吗?让它碎了!这也不算什么啊。不但碎了,而且小妹妹慌慌张张地捡起一块碎片,不小心被划破了手!天哪,看到鲜红的血从手指头上涌出来,小妹妹又疼又怕,放声大哭!这还不够。妈妈急忙站起身想要去看看,却把椅子带倒了,差点儿砸到猫。猫反应很快,一扭身就跃上了饭桌……顿时,乒乒乓乓,吵吵嚷嚷,哎呀,不好!
第二招,变形。
一个碗碎了,要说也不是多大的事儿。如果变一变呢?不是碗,是别的更能让人感到惊险的道具!对,任何东西,在你的作文里,都可以变成道具。
烛台,怎么样?小妹妹打翻的不是碗,是烛台,是插着蜡烛而且蜡烛正在燃烧的烛台!于是,大家还没有回过神儿呢,桌布就燃烧起来了!快,快灭火啊!爸爸一着急,把手里的白酒给泼过去了,那火苗立马蹿了起来!妈妈一边抱怨,一边抓起围裙拼命地拍打。呀,坐在宝宝椅里的小妹妹大哭起来,她挥动着手臂,眼看那椅子就要向后倒去……
第三招,迁移。
迁移,至少有三种思路:变换身份,从此人到彼人;变换时间,从此时到彼时;变换空间,从此地到彼地。
那么,我们的这个素材又要华丽变身了!假如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今天的一个普通家庭里,而是发生在古代欧洲的某个城堡里呢?也就是说,故事的主人公是国王、王后和小公主。不不不,还不够大胆。我再想想——也许这是天神的一家!对,天神一家也会发生这样的小事情。而小女孩儿自然就是一个在凡人看来有着神奇力量的小仙女啦,她无非就是闹脾气,把自己的餐盘一丢,人间就听到了惊天动地的声响。胆小的人立刻跪在地上祈祷:“神啊,快饶恕我吧,我不该偷摘邻居家的苹果!”
第四招,集中。
怎么通俗地描述集中呢?就是把其他人的事儿,全搬到一个人的身上。就拿我们熟知的憨豆先生来说吧,他很搞笑,是吧?我们会说,怎么可能有这么搞笑的人!可是,仔细想想,他做的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事儿,明明是很多人都做过的,只是进行了放大、变形,然后让他一个人来表现罢了。比如说,他走入了法国的高级餐厅,不会吃龙虾,却又不懂装懂;比如说,他把不喜欢吃的东西偷偷倒在了邻桌女士的手提包里;比如说,他对小摄像机爱不释手,碰到什么就拍什么……
回到今天的这个素材上来,我们可以把自己平常观察到的很多家庭问题拿过来,集中到故事中这个家庭上来。以爸爸为例。也许这个爸爸爱喝酒,那个爸爸嗓门很大,还有个爸爸动不动就掀桌子。好啦,故事中的爸爸厉害了,爱喝酒,爱吵吵,还动不动就掀桌子!为什么这么写呢?因为这样写,人物的形象就会更鲜明,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运用“集中”这一招时也要动动脑筋,不能让这些集中过来的特点、细节自相矛盾。
第五招,超越。
这一招,和“放大”有相似之处,要把事儿往大了去想,也必然同其他几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个往大了去想,主要是指主题。
摔了碗,吵了架,这都不过是家庭琐事。
然而,如果跳出家庭,超越这个层面呢?
这件原本小小的事情,在20年后被已经长大的孩子回忆起来,也许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时父母的处理不妥,给这个孩子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使她长大后仍耿耿于怀,进而影响到她和其他人的关系;另一种自然是好的,说不定这个孩子也当了妈妈,也看到自己的孩子摔了碗,她回忆起20年前的那一幕,于是微微一笑,安慰宝宝,若无其事地收拾起来……
于是,这件事就有了教育高度上的意义——父母的一言一行,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