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现代化相关理论阐释

一、体育现代化相关理论阐释

国内关于体育现代化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最早关于体育现代化的著作是熊斗寅的《体育现代化》,进入21世纪后,关于体育现代化的研究逐渐丰富,出现了一批相关著作,如周登嵩的《体育现代化综览》、丁晓昌的《学校体育现代化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等。

体育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我国早期关于体育现代化的论述主要为熊斗寅提出的体育科学化,熊斗寅认为体育现代化主要就是体育的科学化,也就是把现代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理论知识在体育中广泛应用,从而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这几个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李香华认为,中国体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既是中国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化并与现代体育相互结合的过程,也是现代体育不断实现国际化、信息化、产业化、科学化等的过程。同时,体育现代化又是现代人对现代体育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代表现代社会的体育文明形式。[3]杨国庆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体育现代化是体育发展所达到的较高标准,是体育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相应的民族心理相适应的具有现代社会先进特征的水平状态。[4]厉丽玉等认为,体育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成功地把现代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管理方式、体育运动过程、体育科学理论、体育方法手段和体育场馆设施应用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和全面挖掘人类运动能力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也可以理解为以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挖掘人类运动能力为目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管理方式、体育运动过程、体育科学理论、体育方法手段、体育场馆设施等方面逐步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动态过程。[5]周登嵩等认为,体育现代化是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以改善人们体育生活方式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并指向未来体育发展目标且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动态发展过程。[6]彭大松对体育现代化的实质做了解释,认为体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众多维度之一,并从社会学视角思考当前体育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7]余道明指出,体育现代化进程模式可分为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目标模式包括绝对目标模式和相对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包括政府驱动模式、社会驱动模式和政府—社会合作模式。[8]在社会、文化层面,体育现代化可表现在体育物质条件现代化、体育制度现代化和体育观念现代化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