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剑道技术的变迁
(一)明治维新对剑道的影响——剑术现代化转型的萌芽时期
明治新政时期,废藩置县,藩校废止造成了日本剑术的衰退,“废刀令”的颁布使剑客和道场主无法维持生计。在这样的背景下,直心影流的代表、幕府讲武所教官榊原键吉提出了剑术公演提案,并于1873年在浅草搭建的棚子内进行击剑公演。公演主要内容包括剑术比赛,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当时的公演运用了曲艺的形式,使整个活动如同杂耍一般,丧失了剑术的本质特性,人气尽失。
嘉纳治五郎在1882年(明治十五年)提出“通过摔、压的技术动作来锻炼身心”,并融合柔道技术开设了柔道讲道馆。柔道的这种转型深刻地影响了剑术界,促进了剑术流派的统一,推动了教育剑道的发展。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国家武道团体,即大日本武德会在京都成立,副会长西久保弘道认为,正如讲道馆出身的练习者所说的,他们所学的技术名为柔道,“剑道”应与“柔道”相符,不能说“击剑”或“剑术”,“剑道”才是正确的名称。这样,以杀伐为目的的剑术被取消了,“通过技术锻炼身心”的教育剑道、体育剑道开始萌芽。
剑道是一种在拥有对手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的对练运动,需要将尊敬对手、感谢对手的理念贯穿整个运动过程,这就对礼产生了要求。练习剑道的目的转变为通过技术的修炼培养优秀的社会人。由此,“击剑”和“剑术”这两个名称便演变为更具现代意味的名称——“剑道”。
在剑术向剑道转变的过程中,其练习的主要目的发生了质的变化,剑术是杀伐的技术,而剑道则作为锻炼身心的现代体育项目被推广。从大正后半期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武道专科学校团体教授法》等文件中可以看出,大正后半期剑道主要以竞技体育式的“打击”技术为主,教育性质明显。剑术转变为剑道之后,作为竞技体育项目和教育科目的剑道立于日本社会改革发展的大潮之中。
(二)全面侵华战争前剑道技术的微变(1937年以前)
全面侵华战争从1937年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前,剑道技术的发展按时间段划分,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1936年,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至1930年。剑道在明治维新初期经历了衰退,1877年(明治十年)西南战争后,剑道重回人们的视野。1895年大日本武德会成立,剑道得到复兴和普及。1880年(明治十三年)以后,日本体育界建议把武道项目作为正规课程编入学校教育。经过酝酿,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日本文部省对《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的一部分进行修订,添加击剑和柔术,虽然允许将这两个项目编入正课,但它们不属于义务教育的内容。1912年,大日本武德会制定了通用的“形”,并创编了《日本剑道形》,剑道在学校教育标准化问题上有了新突破。
日本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剑道课外活动从1877年开始开展,1897年以后,日本各学校均有丰富多彩的剑道活动。1913年(大正二年)京都帝国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的剑道大会,1914年(大正三年)举办了第一届明治神宫竞技大会,同年东京帝国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等专科学校剑道大会。1928年,全日本学生剑道联盟成立,举办了第一届全日本大学、高专剑道大会,当时有32所学校参加,1940年增加到90所学校。在这期间,各大学和高专作为主办方举办的中等学校剑道大会在全国各地兴起。1929年、1934年、1940年举行了3次天览武道大会,从此全日本练习剑道的人数飞速增长。
日本文部省在1931年(昭和六年)将剑道定为中等学校必修课,1936年(昭和十一年)初次制定中等学校的《剑道教授要目》,每学年的教授内容被明确。1936年3月,日本要求国民学校五年级以上的男生必须学习剑道、柔道课程,“体操科”改名为“体锻科”。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日本武德会的地位得以彰显。这个阶段的剑道完全向着竞技体育的方向发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剑道术理、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这期间剑道的发展符合竞技体育的所有特点,具有一套系统的竞技规则和判罚标准,技术练习安全性高,符合竞技体育精神的基本准则。1931年以前,剑道教育趋向礼仪化、竞技体育化,其技法以打击为主,特别体现在武道专科院校的课程中,大运动量和丰富的打击技法符合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在这期间,剑道作为以“锻炼身心”为目的的竞技体育项目被推广和普及。剑道从衰落走向复兴,这个过程依然离不开日本国内战争的作用,如1868年戊辰战争、1877年西南战争等,这些战争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剑道的发展产生影响。原始的剑术转变为剑道,虽为应对战争保留了杀伤性的实战技法,但依然阻止不了剑道朝着竞技体育方向发展的趋势。总而言之,该阶段的剑道是教育之剑道、竞技体育之剑道。
第二阶段为1931—1936年。此时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和中国台湾,并已经实质性占领中国东三省。1876年,日朝签署《江华条约》,日本打开了朝鲜国门。1910年,日韩签署《日韩合并条约》,至此,韩国正式并入日本。朝鲜半岛遂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1895年4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国台湾被割给日本。为了满足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需求,日本各界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其中也包括日本的体育界。1931年,日本对中学武道项目进行修改,将武道提升到日本传统文化的高度,要求师范学校、中学的男子必须学习剑道和柔道。1936年,日本第二次修正《学校体操教学纲要》,规定剑道和柔道是师范学校、中等学校及职业学校中的必修课,全民在练习剑道的过程中,重点掌握剑道技术,学会日本刀的使用方法,从而为全面发动战争做准备。
(三)战时剑道技术的异化(1937—1945年)
1938年,日本公布并实施《国家总动员法》。该法赋予国家全面征用发动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权力。另外,1938年日本议会提出了“关于武士振兴的建议”,认为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获胜是“大力锻炼武士精神、训练武士的结果”。为了发动战争,日本政府除动员人力、物力外,还特别重视精神力量的开发,作为军国主义的武士道精神被大力推崇。在这个时期,日本学校体育中娱乐的体育被否定,一切体育都成为培养国防力量和战斗力的手段,特别是培养武士道精神的武道教育受到了重视。1942年《国民体炼科教学纲要》把体操科和武道科合成体炼科,男子学习柔道和剑道,女子学习长刀。1943年《师范学校体炼科教学纲要》和1944年《中学体炼科教学纲要》指定男子的武道学习内容是拼刺刀技术。1937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武道专科学校团体教授法》表明昭和初期剑道已转变为“斩杀”的实战技术,该文件规定剑道以斩击技术为主,完全淡化礼节,为作战提供了技术支持。1942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国民学校体炼科教授要目》中明确规定日本公立学校体炼科必修项目包括四个方面,即基本技术、身体运用、实战姿势及需重复练习的内容。这四个方面围绕斩刺技术进行教授,实战性强,文件特别强调斩刺技术作为杀伐技术,需要重复练习,以为战争服务。1943年,日本对外侵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日本政府颁布《武道鉴定中的剑道鉴定种目》,设定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鉴定等级。三种鉴定等级的内容惊人的相似,都以身体不同部位的斩刺技术为主,考核内容几乎一样。这个时期,在对外侵略战争的影响下,剑道发生了异化,虽仍称为“剑道”,却不以锻炼身心为目的。战前和战时日本剑道技术的变迁如表3-1所示。
表3-1 战前和战时日本剑道技术变迁
这个时代的武道被定位成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后受社会、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武道本身的传统性被重视,提倡以“刚健敢为的身心、勇敢的攻击精神、必胜的信念、无畏的献身精神”为目标,使武道成为培养国防力和兵力的手段。
(四)战后异化剑道向体育剑道的转变(1945年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昭和二十年)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禁止日本学校开设武道课程。1946年,“武道”这一名称也被禁用,各种武道团体、剑道活动受到限制,大日本武德会解散,日本内务省下发行政令,解散各武道团体及对相关人员追加处分。联合国军总司令部对武道中的剑道活动限制得非常严格,理由是剑道是鼓舞军国主义的一部分,也是军事训练中的重要部分。在这种状态下,日本各地还是积极保存了剑道的命脉,此时剑道的发展非常困难。1950年(昭和二十五年),竹刀竞技以类似竞技体育的方式被设计出来,全日本竹刀竞技联盟成立。1952年4月,在《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生效前,剑道“复活”活动在各地活跃起来,1952年10月14日,全日本剑道联盟成立,剑道的发展进入新的摸索阶段。1953年5月1日,剑道成为日本社会体育的一部分。1954年(昭和二十九年),全日本竹刀竞技联盟加入全日本剑道联盟。在各种制度得到完善后,日本剑道得以再次兴起。全日本剑道联盟于1953年(昭和二十八年)举办了全日本剑道联盟京都大会(现为全日本剑道演武大会)、全日本都道府县优胜大会、全日本剑道选手权大会,通过这些大会的成功举办,剑道的普及、奖励等方案逐渐成熟。同年,日本高中、大学的课外活动中有了剑道课,警察剑道也逐渐恢复。1955年(昭和三十年),全日本剑道联盟加入日本体育协会,同年秋,在日本第十届国民体育大会中剑道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剑道在这之后发展顺利,警察、学校、实业团体等组织中的剑道团体发展成熟。1958年,日本体育协会对中学《学习指导要点》进行了修订,剑道等项目变成了锻炼身心的普通竞技体育项目。这个时期的日本体育教育同战前一样,所有军事教学内容全部被禁止,转变为“民主”的体育,趋向美国式的学校体育。战后的剑道被迫褪去军国主义的外衣,逐渐演变成竞技体育项目。日本各地赛事的举办,使战时具有杀伤性的异化剑道转变为以运用技术击打有效得分部位为主的竞技体育剑道,剑道技术为比赛服务,剑道技术具有竞技性和系统性。战后日本剑道技术的变迁如表3-2所示。
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剑道技术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表3-3)可以发现,在战争的特殊时期,日本武道教育是为军国主义培养军事人才的手段,战后社会武道活动和学校武道教育一度被禁止,为了“复活”武道,日本武道界强调武道的体育性,学校设计的武道教育与其他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一样是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这时的武道项目是一种单纯的竞技体育项目。剑道教育是站在“体育本质”的基础上强调剑道属于普通格斗类竞技体育项目。这样,在战争中异化的剑道在战后再次转变为教育之剑道、竞技体育之剑道,竞技体育属性明显,竞技化的剑道迅速发展起来。
表3-3 日本剑道技术变迁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