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层面下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异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和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武术在历史长河中发展至今,始终以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为文化思想核心,凭借着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优势,武术自身的民族独特性得以显现。而信息全球化使各国人文交流合作的纽带更加牢固,属于中华民族的武术更是属于世界的文化产物。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条件下,从实际出发,努力实现中国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武术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寻求更大的发展和走向国际,期望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我们欣喜于武术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发现武术的思想文化正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西方主流体育精神的主导下,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中国武术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其思想文化逐渐发生不同形式的异化。
(一)武术现代化的世界性异化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逐渐成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国人民的心里,武术是体育,却高于体育。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代表,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更新自身体系,以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武术现代化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武术一直在寻求进入奥运会的生存之路,以促进自身的国际化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武术的发展理念、竞赛规则、技术动作不断以西方竞技体育的要求为依据进行改造,导致武术发展逐渐脱离民族传统文化。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在世界上盛行,各国人民都希望本国的体育项目能够走进奥运实现国际化发展。在这种全球化格局的影响下,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制度体系也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主任李杰指出,竞技武术要进入奥运会,就要按照西方竞技体育的要求和模式发展,但是中国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无论是在文化内涵、发展历程还是在技术体系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失去本我的模仿只会让武术成为西方现代化发展之路的牺牲品。[21]
1.现代化不等于标准化
随着现代武术的不断发展,其难度技术不断涌现并逐步完善,出现了竞技武术偏离武术本质——技击,呈现“体操化”的现象。在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下,武术标准化成了竞技武术发展的前提条件,“高、难、美、新”的技术标准成了竞技武术发展的方向。武术竞赛规则借鉴了竞技体操的评分标准,在评价制度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为裁判员的评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同时也为运动员带来了更大的上升空间。竞技武术成为目前推广力度最大的武术项目,因其较为符合西方体育的思想精神,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走上奥运会舞台的项目。在这样殷切的希望下,竞技武术越来越朝着“操化”的方向前进,武术攻防技击属性逐渐淡化,甚至无法体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武术就是所谓的“空架子”。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武术在一味迎合西方体育模式的改革中,逐渐失去了自己本源的东西。周伟良认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2]如今,竞技武术早已脱离了传统武术的本质特色,一味地追求技术的演练水平,忽视了武术自身的功法练习。我们现在看到的竞技武术完全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武术表演,其早已失去传统武术固有的精神文化,脱离了文化本位。
时至今日,西方体育在世界体育舞台上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中国武术以西方体育文化为载体,将自己推上国际舞台,这无疑是一条捷径。但近代以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自身主体性的缺失、国粹主义观念的左右、标准化“度”的不当把握等因素的影响下,武术标准化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文化安全问题。[23]在以西方体育思想为主流思想的时代,武术改革的结果必然是使武术具有与自身格格不入的文化内涵。武术的标准化发展实质上是一种以西方体育为标准的模仿,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武术所映显出来的自觉以西方体育文化为参照的发展趋势,与其说是传承中的代际断裂,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嬗变。这种文化嬗变不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外来文化的吸收,而是丧失了文化自信的自我殖民心态。全方位接受西方文化渗透的标准化方式,对国家的文化安全存在着重大的威胁。[24]东西方文化基因的不同,要求中国武术必须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现代化发展,要充分理解现代化不等于标准化与西方化。在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上,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中国武术的发展绝对不是一味地标准化与西方化,而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武术在进行标准化过程中应始终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最终目标,适度借鉴外来文化,甄别与选择文化,运用标准化的学科理论指导自身的现代化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竞技武术的技术标准与竞赛规则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具有技击性的武术动作演变成了表征技击,技术的本质特征已经脱离了做出动作的目的性与可用性。例如,竞技武术套路C级难度动作:旋风腿720°接马步、旋子转体720°接竖叉等,大幅度的动作与身体旋转,早已延误了技击的时机,这就有花拳绣腿之嫌。虽然现在的竞技武术是在现代竞技化训练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高、难、美、新”的技术动作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指导理念相背离。传统武术注重“协调性(整体协调)”,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它要求每个动作都要达到从身到心的协调统一。以形意拳的“内外三合”为例,该拳种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统一,套路的一招一式都要求上与下、内与外、形与神、躯干与四肢的协调。因此,传统武术演练的目的不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是追求身法自如的整体协调。
将武术动作简单化、标准化有利于武术的国际传播,对进一步增加武术习练人数,推动武术进入奥运赛场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武术的传播仅是浅层次的普及,不仅会造成国际社会对武术的误解,更会造成武术文化底蕴的缺失。以武术格斗项目散打为例,散打正逐渐向西方拳击的方向发展,武术友好切磋的宗旨演变成了以击倒对方为目的,散打技术动作好像难以满足大众的观看欲望,相对于东方人,西方人更喜欢极限、刺激、暴力、血腥的观看体验,为了吸引眼球,散打技术动作也越来越向拳击靠近,这种一味讨好他人的风格最终导致自身技术的异化。中国武术若不能回归传统,将逐渐沦为一种四不像的存在,在现代化发展中尴尬生存。我们若想实现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要从文化战略的角度着手,不能仅停留在武术技术传播层面。现代化发展更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应注重培养人的个性化、信息化、民主化、创新化等能力,而不是标准化地练习武术动作,机械性地掌握武术技能。
过度模仿西方体育文化制度的竞技武术,逐渐失去了其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精神,越来越脱离武术的原有风貌,其发展也愈发艰难。标准化只能让武术达到基础的普及,但武术现代化不仅要求其实现全球化,更要求其多样化、生态化、个性化、创新化发展。例如,太极拳在国际推广过程中逐渐出现功能异化的现象,属于武术的太极拳,其本质属性仍是以攻防技击性为主,而推广中太极拳总以阴柔的风格示人,在音乐的配合下,向“舞”的形式靠近。太极拳招式柔美,习者形态优美,故被称为“东方芭蕾”,正因为这一特征,所以现在很大一部分的太极拳爱好者是女性,因为女性喜舞善舞,更倾向形态优美的运动。[25]太极拳在练习形式上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用意不用力”,而如今的太极拳在练习形式上过多强调外在的东西,注重音乐的配合及服装的展示,太极拳的传统练习方式逐渐被淡化,太极拳中武术的生命力没有得到彰显,突出的只有健身与表演作用。普及过程中实施的简化版太极拳,其动作简单、标准,对于基础的普及来说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现代化标准仍存在巨大的差距。武术自产生以来,其本质就是技击性,若偏离了这个本质,武术技术动作即会发生异化。我们不反对标准化,但是标准化不等于现代化,仅在标准化上下功夫,脱离自身本质发展,武术不仅很难实现现代化,最后还将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色,成为现代化发展中的牺牲品。武术的标准化传播蕴含在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中,通过标准化的实施,促使武术的国际化普及,实现武术的现代化发展,进而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处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等文化力量冲突的最前沿,正面临着严重的价值迷失与生存危机。[26]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不是僵硬刻板地标准化与简单化,而是在科学理解现代化发展的前提下,根据武术的特点,立足实际,实现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但由于武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一味地迎合国际体育发展的潮流,其思想理念逐渐出现偏差。标准化的普及方式就像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促进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但若运用不当则可能导致武术失去自己民族的文化声音,成为西方现代化下的附庸,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全盘西化”的邯郸学步是行不通的。正是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武术若一味向其他竞技体育靠拢,过度标准化,失去自身的独特性,反而难以在世界上立足。
2.现代化不等于金牌化
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其母体文化的产物,正如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竞技体育也是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孕育下产生的。以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为基础的西方体育文化,是以不断超越对手、挖掘自身运动极限、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为目标的现代竞技体育。竞技武术是西方体育运动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结合,以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为发展航标,发展至今,竞技武术已被完全西化,这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以追求“天人合一,和谐共存”为最高目标,传统武术讲究“以和为贵,点到为止”,而竞技武术则讲究“竞争”的西方体育文化理念。竞争性是中西体育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焦点,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传统武术对西方体育竞技思想的借鉴,便不会产生现今意义的竞技武术。[27]由此,可以将竞技武术解释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严重影响下的异化果实”[28]。正因为如此,在体育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武术在现代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定其民族性、文化性与独立性,促使自身成为国际社会不可缺少的东方体育。
四年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项目最多、影响最广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会。一个项目一旦进入奥运会,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对它所代表的国家及国家的文化所带来的全球性的宣传效果,是任何广告和传播媒介都不及的,它在传播本国文化的过程中,也能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的人民。换言之,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体育项目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都将对该国的体育文化甚至民族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奥运会为体育项目的国际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国际平台。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武术的奥运情结愈发强烈,日本柔道与韩国跆拳道相继入奥成功大大激励了我国武术工作者,于是乎,把中国武术这一国粹推上国际舞台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武术流派纷纭,内容繁杂、形式多样,选谁代表中国武术进军奥运会成为武术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武术进入奥运会只设置竞技武术,即使是竞技武术,也只有一两项可以进入奥运会。显然,这些武术项目只是中国武术的一小部分,并不能充分展现中国武术的文化魅力。目前出现了竞技武术长拳“一支独大”的现象,这对其他拳种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竞技武术作为国家大力推崇的武术项目,近些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2020年1月8日中国武术成功进入青奥会,成为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但竞技武术的现代化向着金牌化靠拢,其目的已不再单纯是促进武术的发展,更多的是利用武术运动成绩来促进武术产业发展、打造武术经济等。竞技武术使武术的本质异化为运动成绩,金牌成为人和武术本质的替身,成为奴役人和武术的异己力量。在这种异己力量下,运动员不断提高动作难度、突破自身极限来展现武术的美,在这种“美”之下,武术的技击属性荡然无存。作为中国国粹的武术,在外国人眼中是一种能打能斗的功夫,以至于外国人都认为中国人民人人怀有绝技。而现在我们展现出的中国竞技武术只有“美”,没有技击,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样的武术能打吗?武术的现代化不是以金牌的数量来体现的,竞技武术若仅以运动成绩为目标也难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武术正在产生带有当前武术现代化发展特征的产物(对象化)。武术的对象化,既是武术本质的实现,也是武术发展的需要,更是武术文化形态发展必经的过程。在笔者看来,武术异化是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传统武术的异化还是现代武术的异化,都属于武术自身的异化,都离不开武术自身的活动或者对象化。但是,武术异化只是武术对象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唯金牌论”的出现,造成奥林匹克理念的异化,运动员为了获得奖牌不惜以不当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运动项目的发展,更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我们提倡竞争、拼搏、进取,以展现最好的运动风采为荣,反对以金牌为最高目标。运动项目的现代化发展要防止出现“唯金牌论”的思想,防止运动赛场成为实现其他利益的“市场”。
入奥视域下,中国武术赛事举办得好坏体现着武术目前的发展水平,武术比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武术产业的发展。武术赛事对于武术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进入赛场的项目能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被大众熟知。但中国武术拳种众多,不可能每种项目都成为比赛项目。为了能够进入比赛项目,一些传统武术不得不进行标准化的改革,但在改革过程中传统武术的本质消失了。一些没有改革的传统武术因不受重视,习练人数较少,没有传承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失传了。有比赛就存在竞争,那些成为比赛项目的传统武术在赛场上并没有体现出其“修身、养性、调息”的本质,在这种比赛模式中表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
(二)武术现代化的民族性异化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是士兵近身搏杀的技能,技击是其本质,简单有效的搏杀技能成为支撑士兵进行军事斗争的主要手段。随着火器的出现及其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武术随之失去了它在军事活动中的价值。从军事作战中退出的武术,逐渐向民间发展,并以更丰富的动作内容与运动形式来满足各阶层的需求,从而加快了武术的异化过程。
民国时期,武术得到前所未有的飞跃性发展,无论是能强身健体的武术套路运动,还是能进行搏杀的军事武术,都为武术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19世纪末,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利,梁启超等人将其归结于“军国民教育的缺乏”。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许禹生等人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不久之后,教育部便采纳使用了该议案。其中,以马良为代表的“新武术”和1910年在上海创立的精武体育会为武术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外,随着西方体育文化思想的涌入,中西体育文化产生了剧烈碰撞,武术的组织形式与功能价值也随之发生变化,武术文化逐渐向西方体育思想靠近,中国武术的传统色彩逐渐淡化。“土洋体育之争”模糊了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国武术开始朝着西方体育模式发展,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开始趋于简化、量化、竞技化,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成为独立且区别于传统武术的体育活动——竞技武术。这一时期的中国武术完成了传统武术向现代武术异化的过程。
武术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民族虚无主义”;盲目采用西方竞技思维来整改武术“入奥”,其民族性被淡化。[29]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产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其“以和为贵”“点到为止”的文化观念与西方提倡的竞争精神大相径庭。中国武术为了尽快进入国际体育赛事,不断对自己的技术动作进行改革,以求得到奥林匹克运动赛事的入场券。
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中国武术,蕴含着众多时代的传统文化内涵,每经历一个社会的更替,其身上就会留下这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从某种程度上讲,武术体现着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武术的教习制度不同于西方国家,在很长时间里,师徒传承在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习武者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授切实感受武术的魅力,但这种传承制度对于武术的发展来说具有局限性,所以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武术,其身上必然带有传统文化的色彩,这种传统色彩使武术的文化特色更加突出,但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也阻碍着武术的前进。尤其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些人打着传统大师的名号,做一些复辟腐朽传统文化的事,抹黑传统武术的形象,发表一些愚昧的观点,让本就举步维艰的传统武术发展更加困难,在这些“大师”的行为影响下,传统武术成为一种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造成大众对武术的误解。武术文化中精华的部分被人们忽视,愚昧的部分反倒被大众熟知,本该发扬的没有发扬,本该丢弃的没有丢弃,人们对武术文化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目前,中国武术的发展分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两条道路,竞技武术朝着标准化、竞技化的发展方向,以国际化传播为主,以进入奥运会为最终目标;传统武术朝着民族性、独特性的方向发展。但目前传统武术的推广力度远不及竞技武术大,竞技武术越来越竞技化、西方化,传统武术越来越传统,身上糟粕的地方仍然存在。由于两条道路的发展方向截然不同,导致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不和谐,竞技武术瞧不起传统武术、传统武术看不上竞技武术,同属于一个技术体系的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成了两种类型的拳种,本该并驾齐驱的两者却在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渐行渐远。
中国文化含蓄、内敛,注重和谐,而西方文化注重突破与挑战,两种不同文化下形成的体育运动必然不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推崇“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注重气息的调节,而西方体育运动则强调速度、力量、爆发力等。武术拳种流派林立,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种庞大的技术体系是任何国家的体育运动都无法比拟的。一种事物如果是独特的存在,那么它的发展必定是艰难的,因为它找不到相似的事物去借鉴。中国武术的独特性表现在:一方面独具中国民族特色;另一方面由于世界上没有可与之比拟的运动项目,想要找到同类实属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武术为了融入世界大家庭,根据西方体育模式进行改革,逐渐减少了自己的民族独特性。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决定着武术的发展不能照搬西方的体育发展模式,应当探索出一条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之路。中国武术应该以“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唯一竞争优势在于它是否具有创造世界其他地区人民所渴望的独特性社会价值能力”为评价标准来设计和运作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不能盲目模仿西方而失去民族性。采用“扬弃”的观点看待传统武术的发展,对传统武术中愚昧的文化进行抛弃,精华的文化进行发扬,对一些抹黑传统文化的“大师”进行打压,让传统武术在新时代下重现传统文化的光芒,实现其现代化发展,让传统的成为现代的,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