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道现代化相关理论阐释
日本有志之士对日本武道的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反思,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对日本武道的现代化转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福泽谕吉在《劝学篇》和《文明论概略》中提出了其著名的反映人类自由平等主张的人权思想,即“一身独立则一国独立”的命题,并诠释了“文明”的概念,指出文明内在蕴藏的精神无非是人民的气节,提倡个人独立自主的国民精神,间接地表明了在应对西方文化冲击时,具有自主性的“日本精神”的重要性,为日本指出了一条用本国的文明来应对西方挑战、保持日本民族独立的途径,这种思想为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福泽谕吉强调了体育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即它是以人的身心获得健全的发展为目的的,并非仅仅作为满足人的运动兴趣、爱好的手段,对教育中“体育—目的,运动—手段”进行了明确的识别。此外,福泽谕吉还指出,增强国民体质是殖产兴业的要旨,提倡在教育上施行奖励体育的政策。在实施办法上,福泽谕吉倡导:“将作为练兵的运动,诸如剑、枪、柔术、体操、乘马、远足等吾辈所见之方法,设为学校教育的一科,乃最有效的办法。”福泽谕吉的“独立精神”和“体育目的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嘉纳治五郎现代柔道体育化的理念,可以说是现代日本武道改革的思想源泉。
高岛平三郎从教育的目的入手,提出“身体修养”的必要性。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达成完善的人格,而人格要完善,首先是身体要健全,并且精神和身体是人的两部分,两者密切相关,他主张以科学的“身心相关论”为基础展开对体育的研究。高岛平三郎指出,体育既要致力于强健的身体,也要培养活泼的精神,“一旦国家处于危急的时刻,就必须努力为国奉献义勇之精神。实际上,体育是振奋国民的精神,培养爱国精神的最有效的方法”。高岛平三郎倡导的科学的修身教育、体育观,既吸收了西方体育文化中对人格尊重和崇尚个性发展的自由主义思想,又在国家意识的民族主义中承接了明治新政以来所确立的教育体制中《教育敕语》的思想,对学校武道教育和人才培养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江户末年,在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的实践过程中,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将门派众多、风格各异的传统柔术由博归约、博采众长,结合众多柔术名家的心得系统地进行了技术改造,整理为三大类:投技、固技、当身技。嘉纳治五郎以其远瞻的现代体育眼光将传统柔术中那些譬如掰手指、挤压等对身体安全有威胁的动作进行了摘除或保存在柔术的套路——“形”中,而在技击的“乱取”中禁止使用,现代柔道出于安全考虑更是连“当身技”也取消了。而全日本空手道联盟则要求比赛采用“寸止”制,即要求在打到对手前一寸处停止,就连由大山倍达创立的极真会空手道也规定在不穿护具的直接击打制比赛中不允许用手击头,这些都有效保证了习练者在训练和比赛中的人身安全。综上,技击中吸收了合理主义,使武道的科学化、现代化得到了大幅提升;技击成为合理主义的载体,使武道原本充满暴力和伤害的形象向健康和安全的形象华丽转身,恰当地处理了武道转型中因技击功用变迁所激发的矛盾。[41]
陈永军指出,日本剑道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刀剑的广泛使用、武士及武士集团的出现、剑道技法流派的形成、剑道理论的成熟等。剑道在某种程度上是日本武道的灵魂和代名词,将其单纯理解为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武士道是片面的,其主张的“杀人刀”“活人剑”思想,说明日本剑道受到儒家、禅宗思想的影响。虽然日本剑道的本质不是军国主义文化,但是与批评军国主义相结合是推动剑道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日本剑道国际化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保持其传统。[42]
聂啸虎指出,日本剑道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等,其流变过程漫长,随着社会变革和民族传统承袭而不断发展,吸收、融合了儒家思想、兵家思想等各种文化,融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礼仪规范等文化特质于一体,它的成熟不仅是技术上的成熟,也是思想与文化方面的融合发展。[43]笔者认为,日本剑道的流变反映了日本传统体育文化的流变,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日本剑道所蕴含的独特的本土文化特质,决定了其必将不断地发展下去。
张艳芳指出,日本剑道经历了由术至道、术道并重的发展过程,已经从单纯的技术学习上升为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此外早在1926年日本政府就将剑道纳入了中小学必修课程,这些都为日本剑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44]
覃刚通过对日本剑道发展历史的梳理,总结了日本剑道发展的特点。他将日本剑道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剑道充分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点,“追求极致”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剑道的精髓所在;二是剑道追求“剑”与“道”的融合,重视在精进剑术的基础上去探索精神与技术的统一,重视精神层面的修炼,只有从“道”的精神层面去解读剑道,才能更好地理解与研究日本文化。[45]
【注释】
[1]马崇明.中国现代化进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0.
[2]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09.
[3]李香华.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2(5):20-22.
[4]杨国庆.关于在我国实施体育现代化工程的理论思考[C]//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1998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北京五色环文化发展公司,1999:53.
[5]厉丽玉,林可,胡烈钢.浙江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3(5):17-18.
[6]周登嵩,余道明.首都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581-585.
[7]彭大松.体育现代化研究回顾及相关问题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262-265.
[8]余道明.体育现代化进程模式的理论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0):11-14.
[9]胡小明,赵苏喆,倪依克,等.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1-4.
[10]余学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4(3):54-57.
[11]白晋湘.从高脚运动的演变历程看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727-729.
[12]王海蛟.浅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内涵[J].科技信息,2010(23):677-678.
[13]陈彦,华君.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170-1171,1175.
[14]徐彩桐.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61-64.
[15]高娃.蒙古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1):21-25.
[16]张选惠,刘涛,郭英芝.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维度的重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11-13,36.
[17]孙东辉,方秀宠,杨吉春.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7):84-85.
[18]高勇.齐鲁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07.
[19]白晋湘,田祖国,宋彩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与现代化发展[J].文史博览(理论),2011(1):53-55.
[20]赵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衡量标准[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11):99-101.
[21]王志威.英国传统体育现代化及其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1,32(3):79-83,78.
[22]宋亨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6):109-112.
[23]李效辉.制约中国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1):53-55,61.
[24]郭志禹.论观念转变与信息化促进武术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301.
[25]欧阳友金,龙佩林.东西方文化的时间差与传统武术的现代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32-34.
[26]毛明春.中国武术的传统性与现代化的理论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6):120-122.
[27]郭志禹.论观念转变与信息化促进武术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301-1302,1311.
[28]罗香玉,安彪.二十世纪武术百年近现代化发展的成就与不足[J].科技信息,2010(13):557-558.
[29]陈青.武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J].搏击(武术科学),2010,7(12):1-2,10.
[30]胡玉玺,任津橘.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理性思考[J].人民论坛,2010(2):106-107.
[31]刘涛.论中国武术现代化之变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10):277-280.
[32]朱月明.武术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32-33,18.
[33]杨旭峰.武术现代化转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113-116.
[34]薛宇.现代科技视野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2,9(11):8-10.
[35]洪浩.论中国传统武术现代化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7):45-49.
[36]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1):8-10,14.
[37]高晓明.竞技化: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悖论[J].搏击(武术科学),2007(7):8-9,23.
[38]刘鹏,孙刚.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困惑与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71-74.
[39]王岗,郭海洲.武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6.
[40]转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51.
[41]王晓晨,吉灿忠.日本武道近现代转型中对技击的处理及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1):61-65.
[42]陈永军.试论日本剑道的产生及其思想基础和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17-20.
[43]聂啸虎.日本剑道的历史演进过程[J].体育文化导刊,2002(5):82-83.
[44]张艳芳.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发展史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5]覃刚.日本剑道给中国传统武术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学报,2010,3(4):67-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