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层面下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异化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各行业、各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将为新时期传统武术的发展指明方向。[30]制度是事物前进道路上的有力保障,为事物的发展保驾护航。中国武术从古至今一路走来,离不开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从古代武举制度的产生到现在武术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武术制度一直在不断改革创新,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也必将对武术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古代武术制度现代化的异化
被后人誉为“大唐盛世”的唐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唐朝,中国武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武则天在长安二年(702年)正式开始推行武举制度,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广纳天下俊杰人才的先河。[31]唐朝武举制度的建立掀起一股武术浪潮,这种选拔武术人才的方式,极大地刺激了民间习武的技击性,这也成为封建统治者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但初创时期的武举制度偏重武技与英勇,重点只是某一个武术技法,如马上枪法,武技发展不够全面。
到了宋朝,武举制度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中,较唐朝时期,此时的武举制度较为规整,并确定了具体的考试办法与考试程序。与唐朝只重技勇相比,宋朝规定了武举考试不能只考武力,同时还要进行军事策略的考问。这一制度发展到南宋时期演变成越来越突出的“重文轻武”现象,出现武官不强化自己的兵法与武艺,反而一门心思去学文的状况,武学思想的转变严重影响着武举制度的发展,武举制度呈现出消极的发展状态。一个朝代若没有强大的军事作战能力、高超的武艺,仅纸上谈兵如何保护国家,终是无济于事。最终,伴随着南宋的灭亡,武举制度也被暂时搁置。
元朝严禁汉人练习武术,武举制度仍旧被搁置,并没有得到发展,直至明清两朝,尤其是在清朝,武举制度才得以兴盛。清朝建立武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军事与政治需要,通过武举制度强化人才的军事技能。我们可以从武举的测试内容看出清朝特别重视骑射技艺,从武举的测试形式上看出清朝具有比较完善的测试程序。[32]在清朝,武官地位比文官略高,出现了“重武轻文”的现象,这与当时的统治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朝的统治者不像宋朝与明朝的统治者那样对武官有着极强的防备心理,清朝统治者有着明确的目标,通过武举制度选拔军事才能出众的武者,进而加强清朝的军事建设。清朝统治者对武举制度高度重视,与其他朝代相比,清朝不论是在武举制度的内容上还是在武举制度的形式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武举制度也逐渐严密与完备。清朝统治者提倡尚武精神,其对武举制度的重视促进了民间习武风气的好转,极大地降低了由习武之人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在清朝,习武者可以通过参加武举考试求取仕途,社会风气逐渐好转,武德逐渐产生,如出现了“未习武者先修德”等武德思想,“武以德观”的道德思想被广泛推崇,这为后世的武术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德文化基础。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是在战场上格斗搏杀的技能,作为一种军事技能被重用。但随着火器时代的来临,武术的发展遭到阻碍,武举制度下培养的技能在该时代无用武之地。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旧有的武举制度下培养的武术人才已无法适应新的战场,武术的弊端也逐渐在战场上显现出来,曾经具有强大功能的武举制度在社会的变迁中逐渐没落。1840年至1901年,清朝开始了最后的挣扎,也曾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运动,均以失败告终,对清朝武举制度影响最大的是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33]武备学堂逐渐取代武举制度,各类军事人才通过武备学堂学习火器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至此武举制度也落下帷幕。
回顾武举制度的发展,从产生到退出历史舞台,其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统治阶级对武举的重视使武术人才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在清朝,民间武术得到空前发展,国人的习武热情高涨,民间习武团体不断壮大,这为日后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清朝提倡尚武精神,该时期的武术与中国哲学不断融合,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五行学说、阴阳与八卦思想相融合,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更促进了当今武术在健身领域的发展,武举制度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武术从近代战场上退出,标志着武举制度的终结,同时必将出现新的制度填补空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培养军事人才为目的的军校应运而生,这种培养制度取代了武举制度。随着武举制度的消失和军事学堂的出现,武术要想发展必须另谋出路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加快。中国武术体育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武术而言,除了具有军事、政治上的攻防技击功能外,还包括教育、竞技、健身、娱乐等相关功能属性。[34]武术的体育化也是武术为了在时代变迁中获得生存而产生的一系列功能变化,退出战场的武术不断挖掘自身的功能,在近代逐渐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二)近代武术制度现代化的异化
武术退出战场后被迫转向民间,出现了一些“卖艺谋生”的武者,通过展示高超的武艺技能以获得经济收入,同时还有一些武术教员,通过开设武术学堂教授武艺来谋生,此时现代武术的雏形基本形成,为武术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武术退出战场,古代的武举制度异化为以军校为主体培养军事人才的制度,武术的攻防技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弱化。武术体育化是近代以来为了传播和传承武术精华,“土洋体育”融合的过程,授课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由师徒传承转向集体授课,只有选择这种模式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35]但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世人对武术的本质产生误解,使武术打练分离,脱离了技击属性。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列强的欺压,中国人民沉浸在沮丧与消极的情绪中,此时民族精神急需振奋。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及振奋国民的精神,中国武术作为凝聚中国人民精神的纽带,开始走进校园,实现自身的体育化发展。武术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此时便产生了“土洋体育之争”,在“土体育”与“洋体育”两种体育思想的碰撞下,武术逐渐接受了西方体育文化,从民族性的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变。“土洋体育之争”的本质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它主要是围绕着中国体育发展是按照西方的“洋体育”模式还是按照中国的“土体育”模式进行而展开的争论。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渗透对中国传统体育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民族自尊受到伤害,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体育项目开始被各界人士推崇,以振兴民族为目的的武术现代化进程就此开启。
1915年,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军国民教育施行方法案》规定“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从这时开始,中国武术便正式进入学校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武术的体育功能被认可。由于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快速传播,民族性的传统体育发展受到阻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武术不得不依照西方体育制度去改造自己的制度,这种制度的改造使中国武术朝着竞技化方向不断前行。
中国武术在历史上一直被作为娱乐、健身、表演、教育等项目进行发展,还未形成竞赛的发展模式,在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渗透下,中国武术也开始了自己的竞技之路。1924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首次列武术套路为表演赛项目,并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五项技法进行评分的简单规则。[36]这是武术第一次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依据进行的表演,此后武术竞赛开始逐步得到重视与发展。从冷兵器时代向火器时代转变,中国武术在军事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少,技击属性也逐渐被掩藏起来,在振奋民族精神及保护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武术的教育和健身价值逐渐突显。随着第一次武术竞赛表演的举办,武术的竞赛规则得以产生与完善,这对武术的标准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明确提出“要开展武术活动”;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武术工作座谈会把武术提上了我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武术正式被列为推广项目。由此,武术正式被作为体育项目进行发展与推广。
(三)当代武术制度现代化的异化
武术制度为武术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不断建立与健全武术的现代化制度,注重制度在武术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的保障作用,是实现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制度并不是万能的,制度本质上是对人的各种现实关系的规定,相较于人的实践而言,制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武术,其身上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在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武术制度,其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唐朝武举制度的产生,到清朝武举制度的发展壮大而后走向终结,再到如今武术体育化进程,武术制度一直在努力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武术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影响,近些年,武术工作者一直致力于中国武术的传播与普及,努力将中国武术推向国际。“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武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平台,为中国武术走进奥林匹克运动会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一带一路”建设促使中国武术协会的成员国越来越多,武术的群众基础越来越扎实,这不仅推动武术向着奥林匹克运动会迈出巨大一步,更为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竞技武术对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对其练习人群有一定限制,年龄较大的人不适合练习该项技术。竞技武术对基本功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很多优秀的武术运动员都是从小开始练习武术,从而达到较高的武术技能水平。竞技武术的练习者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这种技术特点导致武术一直徘徊在奥运门外,这种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练习者的技术特点虽未让竞技武术走进奥运会,却让其走进了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青奥会。武术制度一直在为走向奥运会的竞技武术保驾护航,竞技武术在致力走向奥运会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传统,开始向西方竞技体育方向靠拢。技击特点的弱化、民族性的消退,使武术制度出现异化,在发展过程中武术本质属性的丢失,是武术制度异化的主要体现。
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及制度的影响。国家大力发展竞技武术,其制定的制度必然偏向竞技武术的发展,无论是财力、物力、人力还是宣传力度都更多偏向竞技武术的发展。这种偏向使本是同根生的传统武术的发展显得无比落寞,武术制度的偏向性造成两种武术产生严重的分裂。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传统武术的发展过于传统与保守,竞技武术的发展过于西方化,两者的发展是两种极端,这使武术现代化制度的异化更加明显。近些年,传统武术凭借着传统文化及健身作用在民间逐渐发展起来,而竞技武术越来越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由于其练习难度越来越高,容易使运动员身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不利于在民间开展。现有武术制度对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两条发展道路没有进行清晰认定,容易造成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分道扬镳。在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中,我们应当努力实现武术制度的现代化,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促进武术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