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层面下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异化

四、器物层面下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异化

(一)中国武术服饰的异化

服饰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武术服饰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武术服装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旁支,它的起源、发展、变化过程受到极大关注。武术服装最早出现在军事作战中。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发现,胡人都穿着短衣、长裤,作战时骑在马上,动作灵活方便,于是他改变了长裙、长袍的作战服装,开始大力推行胡服,即改短衣、长裤为作战服装,在服装史上称为“胡服骑射”。[37]这是武术服装史上出现的最早变革,为日后武术服装的改良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术服装在经过军事战争的洗礼后,到近代时期以马褂为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武术服装得到充分改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国家把武术归类于表演性体育项目,武术项目的技术及规则得到进一步完善,武术逐渐成为一项具有现代体育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一时期的武术服饰不仅继承了传统武术服饰的风格,也产生了当代武术服饰的创新。

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武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与推广,武术服饰是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人们不断提高对面料、材质、加工内容的要求,使武术服饰在习练者身上能得到完美展示。随着武术规则的修订,新规则赋予武术服饰一定的标准性,但其款式依旧以传统服饰为参考形式,以长拳为例,对其服饰提出的要求为:立领、短袖上衣(男子的对襟,有七对直襻;好的半开对襟,有三对直襻);灯笼裤,松紧腰;软腰巾或硬腰带。[38]这一时期,武术服饰的基本要素被确定下来,在随后的发展中,武术服饰在面料及装饰内容上不断进行改良与创新,武术服饰的整体风格发生了质的改变。

时至今日,中国武术服饰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现象,不再局限于面料、材质方面的改良,在装饰内容上进一步尝试与创新。身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刺绣便是打开现代武术服饰大门的钥匙之一,其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为中国武术服饰发展史添上了浓厚的一笔。服装上的刺绣图案随武术项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锦鲤、梅花、祥云、龙凤图腾等图案都有美好的寓意。现代武术的服饰是在对襟、马褂等传统服饰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服饰特点及技术,最终形成的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武术服饰体系。

(二)中国武术技术体系的异化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中国武术的本质正在逐渐改变。传统武术讲究“打练结合”,要求“技击”与“功法”练习相统一。

如今,现代武术的本质已脱离了武术的技击本质,其技术体系与传统武术相背离。竞技武术在技术动作、规格及幅度上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差别,甚至出现了一些为了“美感”而穿插在套路中的不具有技击性的技术动作,套路的内容更是以“高、难、美、新”的难度动作为核心技术。“高、难、美、新”的难度动作是在不断挑战人体极限中产生的,在练习过程中时常会导致运动员受伤。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解释,这是现代武术对人的异化。一味追求“高、难、美、新”的难度动作,而没有顾及运动员自身的发展条件,这与通过身体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初表相背离,也违背了武术的养生之道。竞技武术所追求的“难”是武术套路中的动作难度,现役运动员在个人发展中对“难度”尤为看重,“难度”是评判整套动作得分的重点之一,“难度”得分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武术竞赛标准化开展。动作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其价值特征上,如旋风腿720°接竖叉明显比旋风腿720°接马步的分值要高,而运动员的能力与条件是完成该动作的前提条件。在竞技武术中,“高”与“难”是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在技术的难度与动作的质量上,动作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套动作的得分。竞技武术的技术大致可分为平面技术与立体技术,平面技术又可分为物质层面和意识层面;立体技术主要分为衔接腾空技术和技巧难度技术。竞技武术运动常用的难度动作,除旋风腿720°接竖叉与旋风腿720°接马步外,还有旋风腿360°接旋子转体720°接竖叉等,毫无疑问,没有经历过正规指导及系统训练的普通人是不可能完成这些难度动作的。这样的难度动作在竞技武术中还有很多,因此这也是竞技武术异化为“精英”体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质量与难度已成为评判整套动作的主要依据,高质量与高难度的动作技术成了竞技武术运动员的“毕生”追求。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中国武术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异化,“新武术”便是此次异化的产物之一,其后便迅速成为现代武术的主流文化。奥林匹克体育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文化精神,对于体育中运用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其评判要素分别为:规范、难度、流畅、协调、稳健等。按我国学者田麦久的项群理论分析,竞技武术归属于技能难美性项群。但中国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更注重形与神的协调,这在传统武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武术讲究的协调并不单指肢体上的协调,而更在于身与心、自然与人的协调统一。因此,传统武术所追求的并不是竞技体育中的“更快、更高、更强”,而是内与外、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2001年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武术入奥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国际武术联合会在第一时间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了武术入奥申请,但国际奥委会以武术“参与度不高”为由拒绝了该申请。2001年武术入奥失利后,中国武术协会与国际武术联合会针对武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日本柔道与韩国跆拳道相继入奥成功,为身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带来了新希望。通过对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入奥成功的借鉴,中国武术再次进行变革,在竞技之路上越走越远。为了适应“入奥”的需求,武术正在逐渐向西方竞技体育靠拢,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武术自身的文化内涵,而西化后的武术成为西方体育的“半成品”。发展至今,竞技武术中的技击元素越来越少,技击的原形动作逐渐演变成表征技击,其本质已偏离武术动作的最初目的,“高、难、美、新”的技术动作无疑有花拳绣腿之嫌。

古代时期,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赋予武术杀戮的特殊性能,随着和平时代的到来,武术的杀戮技击与时代追求的和平发展相背离。武术开始寻找适合自身的传播方式,武术舞台剧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形式是向大众普及武术文化的最直接方法,人们能直观感受武术的魅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武术的技击性,加大了其艺术性的发展。武术舞台剧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把“双刃剑”,在传播层面上,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为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但在文化层面上,舞台剧的表演方式容易使人们对武术的理解产生偏差,技击的攻防作用不再用于军事作战,而更多地用于艺术表现,这不利于武术的文化发展。武术逐渐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以竞技武术为例,新修订的武术竞赛规则要求长拳和太极拳比赛中要有配乐,这进一步体现出竞技武术追求“艺术性”的特征。在竞技武术的发展中,运动员为了套路的“美感”,时常会加入一些与武术毫不相关的技术动作,上文提及的武术舞台剧也是同一道理,表演者在台上运用夸张技术手法不断地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使其对武术产生无限的遐想,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会有学习中国武术就可以做到“飞檐走壁”的想法。过度强调武术的“艺术性”会导致武术本质的弱化,而“艺术性”只是武术的一个基本属性,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代替武术的本质属性。

诸多学者对竞技武术的发展进行争论,主要是对武术的技术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现代武术向“舞蹈化”“体操化”的方向发展。大部分学者承认武术异化的存在,但其研究仅限于武术技术异化“是什么”的一个状态,并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武术技术异化。

【注释】

[1]张大为.武林丛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68.

[2]杨建营.对“技击是武术本质”的深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1):66-69.

[3]李守培,郭玉成.中国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历史形成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12):77-84.

[4]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8.

[5]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体育文史,2001(4):20.

[6]张宏宇.现代体育异化的根源及其超越:基于弗洛姆自由异化理论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45-46.

[7]庞建民,林德平,吴澄清.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47-49.

[8]邵桂华,满江虹.“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异化现象分析[J].体育学刊,2015,22(4):17-21.

[9]曹卫.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J].体育学刊,2003(4):1-3.

[10]黄平波,安国彦,刘龙.学校体育异化现象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8(2):89-92,94.

[11]马卫平.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8-71.

[12]王岗,高成强,彭鹏.论竞技武术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35-41.

[13]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25(1):8-10,14.

[14]范洁.试述武术的功能、特性及推广[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79-82.

[15]何永成.话语西化进程中的中国武术[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65-68.

[16]王湧涛,周兵,刘苏.中国武术文化的“失语”与“话语”平台构筑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7(9):67-70.

[17]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4):26-29.

[18]王岗,邱丕相.以反求正与以正求正:论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可兼容[J].体育文化导刊,2006(7):16-20.

[19]刘祖辉.武术异化体系研究:“文化自觉”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2):39-44,66.

[20]高守清.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及理性规避[J].体育与科学,2011,32(1):83-85.

[21]李杰.武术与奥运会[J].体育文史,2000(5):8-9.

[22]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23]李守培,郭玉成.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武术标准化问题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5):77-82.

[24]周伟良.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4-17.

[25]余德军.太极拳功能异化探究[J].武术研究,2019,4(4):15-17,23.

[26]黄聚云.体育强国建设中的文化安全命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7-13.

[27]洪浩.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J].体育学刊,2005(5):53-55.

[28]王岗,赵岷,吴永宏.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文化差异[J].体育文史,2000(3):7-9.

[29]吴科锦,李鹤.近代武术的演进及其民族性分析[J].武术研究,2020,5(9):7-9.

[30]孙维国,辛治国.我国制度建设大背景下的传统武术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0):16-18.

[31]周小青,杜俊凯,张冬琴,等.武举制度对武术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1):60-64.

[32]李娜.清代武举制度对武术的影响[D].太原:山西大学,2012.

[33]周小青,杜俊凯,张冬琴,等.文化、制度与功能:武举制度的嬗变及其对武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70-77.

[34]李印东,李军.从“土洋体育之争”的历史文化背景谈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4):6-10,30.

[35]李义君,尹碧昌.“土洋体育之争”的回顾与启示[J].体育学刊,2015,22(5):17-21.

[36]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52-353.

[37]李佳瑾.武术服装改革之思考:以胡服骑射为视角[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1):10-12,15.

[38]中国武术协会.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