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时期(1840—1900年)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继涌入中国,西方思想随之入侵华夏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武术在冷兵器时代的辉煌不复存在,军事功能的退化与西方体育的传入使中国武术受到极大的冲击。由此,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强大的外来文化刺激也使中国武术开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特有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中国武术迎接史无前例的重大挑战提供了可能,也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进程不断积蓄能量。
这个时期的社会团体为中国武术的普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862年开始,清政府逐渐淘汰武术所用的冷兵器械,大量建立武备堂等组织,向西方学习军事管理,运用大量火器,这也象征着武术失去了在军事中的主体地位,军事功能的退化使其逐渐退出军事领域,开始走向民间。在这一期间,武术逐渐成为民间防身的主要手段。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及天地会、白莲教等教门,在进行革命斗争与组织活动的同时,较好地普及了武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武术自身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也开始不断丰富和逐渐完善。在理论体系方面,由原来的以兵家军事战略论述为主的兵家著作逐渐转向结合拳技阐释拳理的儒士著作;在技术体系方面,由原来的以军事格杀武技为主转变为拳种多样、地域特色浓厚的流派武术。在武术自身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它本身所具有的强身健体、审美娱乐、修身养性等多种功能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也为武术日后的发展拓宽了领域。
在此期间,中国武术从提高士兵搏杀能力的各种军事训练活动中慢慢脱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对抗类的传统活动项目。同时,该时期的武术具备了近代体育的部分属性:第一,增进健康、发展身心和提高技击能力。第二,注重人格培养和娱悦身心。第三,已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第四,一系列程式化的锻炼内容和方法。第五,运动技术和训练理论的传统文化解释。第六,“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的运动价值观念及其评价方法。特别是以健身为习武主旨的发展趋势,标志着武术加速了体育化进程,这为武术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这一阶段武术在民间逐渐兴盛,不仅使武术进入了多渠道普及和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为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