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笃行、行稳致远: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的三个“不变”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提升武术的“现代化”或“标准化”水平,而是一个严谨的文化命题,原因在于自成一体的武术全面贯彻并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中和”,也就是对人间之爱和天人合一的追求,武术更是追求天人伦理的典型代表,包含天人合德、天人交相胜、天人相类、天人互融、天人一体等内容。中华传统文化追求“不隔”,奠定了中国武术之“不变”的基本格调,也主导了中国武术之“变”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武术现代化转型“变”的是环境、内容和途径,而“不变”的是准则、本质和任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武术现代化转型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新环境中立足。
1.固本铸魂、以德树人: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准则“不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经历了奠基、发展、完善时期,各个时期的内容、方法、载体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需要紧扣时代主题、顺应时代需求、反映时代精神,根据社会需求、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无论时代及社会条件如何变化,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准则——“武德”始终不变。无论武术传统如何拓展、时代环境如何变化,固本铸魂、以德树人的传统美德始终不会动摇。
固“德”之本,铸“和”之魂,武德是武术现代化转型的保障。中国武术创造性地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德的思想精髓,《周易·系辞下》谓:“天地之大德曰生。”但生生大德、生生精神实为“仁之源”。武术传承中更加强调“仁”的精神,注重“德”的弘扬。武德是很宽泛的概念,大到教育层面的尊师重道、孝悌正义,社会层面的严于律己、助人为乐;小到武术门户的武德约束,如“未曾习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准则,戳脚翻子门的《五不传诫言》中“不忠不孝者不传、不仁不义者不传”[1]的规定,体现了习艺的基准是武德为先。虽然不同历史时期武德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但核心始终是习武之人所具备的操守和品德,如封建社会,“有武德以羞为正卿”体现了这个历史阶段武德的核心是忠君;近代,武德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现代,武德更多体现在进取、担当方面。武德保障武术现代化转型不失传统,使武术现代化转型始终朝着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愿景发展。总之,正所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以传统文化为器,承载求“德”的仁爱之心,铸造以“和”为愿景的发展之魂,是武术在现代转型中“不变”的论调。
2.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的本质“不变”
高举“技击”为本的旗帜,坚定“武术体育化并非武术现代化”的立场。技击是武术现代化转型之“根”,也是武术现代化转型之“轨”。
本质是事物本来的性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内在矛盾。[2]从古至今,在武术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其技术和文化由单薄变得深厚,社会功能趋于丰富,“现代化”成果显而易见。但万变不离其宗,武术发展无论在哪个时期,其价值取向如何变化,始终离不开技击,技击是武术固有的根本性质,具有深刻性、一贯性和稳定性,归根结底武术是一种用于保护生命的技能。《夜行宗谱》载述:“所谓技击,乃以武艺行实战搏杀之能。所谓技击术,系专事修炼实战搏杀之手法、腿法、步法、身法、功法、心法等技艺及其综合运用之法术。”由此可见,技击是以兵法为指导的兵技之一,具有实用价值,这样就要求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能力和潜力,从而征服敌手,战而胜之。
技击实战始终是各类武技现代化转型之“轨”。武术现代化转型要围绕实战结构,发挥实战功能,不能只注重体育化发展,单纯的武术体育化是武术现代化异化的结果。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也坚持“以实战为第一要义”,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始终立足于“打”的准则。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日本剑术发展日渐衰落,剑术界人士开始摸索以体育形式复兴剑术的道路,1949年,《武道鉴定中的剑道鉴定种目》正式实施,“斩刺”等危险性动作被剔除,剑道更加重视“击打”“挥击”“躲闪”等动作,在技术上完成了由“术”至“道”的现代化转型。剑道在由“术”至“道”的现代化转型中,技术逐渐简单化,技术动作类型由17种简化为7种,但保持了剑术基本实战技法,展现了剑道实战功能。由此可见,技击贯穿武技现代化转型全过程,始终为发展现代体育武技、践行对抗性体育运动思想提供方法和载体保障。技击是武术现代化转型之“根”,是武术产生的前提和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武术内容不断丰富,新的拳种与门户相继而生,这中间尽管有着创拳开派的各种现实考虑,如注重审美等,但究其根本在于“技击保命”,彰显出对生命的重视和保护。基于此,以文化为核心,立足武德之根本,抓住技击这一本质是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的“不变”真理。
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的任务“不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武术现代化转型而言,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机遇与现代化转型异化的挑战并存。因此,武术现代化转型走正确的道路,要不忘“自强不息”的初心,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任务。“自强不息”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更是中国武术在道德品格方面的精神追求。武术现代化转型始终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创新,并在文化伦理的指引下不断取得进步,正是这种追求“人间正道”的精神激发习武者的侠义情怀和爱国情操。
武术追求天人关系、身心关系、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包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进取精神。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武术应当承担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贯彻“文化自信”思想,使武术文化“走出去”,要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化转型之路,“自强不息”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