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五、多元化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武术再次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逐渐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同时该阶段也是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此阶段,中国武术无论是在大众普及、学校教育、运动竞赛、组织管理方面,还是在武德文化表现、产业发展、国际化信息传播、科学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也引导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可持续现代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1979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这意味着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已经到来。1983年,国家体委成立了武术挖掘整理小组,负责对全国各地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督促和协调。在三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大量对武术历史研究和武术运动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传世宝典被挖掘出来,一批地方拳械录编写完成,这些资料为武术理论及武术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武术研究院(馆、站)等机构在国内广泛开展武术推广活动,将武术运动项目逐步推向世界。1987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使武术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该决定确立了新时期武术运动发展的方针、政策和任务,使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走上正轨。1992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在武术工作中要始终认真贯彻执行武术推陈出新的原则,首次正式提出了武术工作的战略目标,并深入探讨了如何加强国际武术研究管理、如何进行武术经营开发等武术发展的重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术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这也意味着武术现代化发展全面展开。为了更好地推广和普及武术,国家体委和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关于武术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工作,并在武术比赛项目设置、武术之乡评选、运动员与裁判员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和探索,大大推动了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武术学科地位的确立及武术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立也成为中国武术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另外,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的举行、会议论文编辑成书出版、全国性各类武术刊物的创刊与发行等,使武术科学研究在此阶段逐渐繁荣起来,有关武术概念与本质、技术体系、理论建构、文化本源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现代化实践。

在这一时期,武术文化节的相继举办较好地推动了武术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举办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发扬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武术教育在此阶段主要体现为武术教学在学校中的良好开展,全国大、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武术课与武术课外活动,各体育院系也把武术列为专业课、选修课。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武术教育得到了加强与完善。武术优秀运动队的组建为武术竞技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武术竞赛形式、制度、规则等方面的相继完善使武术竞技步入现代化发展轨道,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体育化发展。例如,为了增加武术套路比赛的观赏性,武术套路中增设了各级难度动作,比赛时穿着的服装、播放的背景音乐等也进行了改革。散打项目为了更好地体现武术的技击本质,不断修订与完善其赛制和规则,在商业性赛事组织方面,也进行了新的尝试,并且增设女子散打项目,促进散打项目的全面发展。同时,一些传统武术交流赛的举办也推动了武术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使武术在国内稳固发展,这也为武术进一步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术在国内稳固发展的同时,其体现出的鲜明民族文化内涵也受到了许多外国人士的青睐。为了积极稳步地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武术界人士在世界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类国际、国家武术组织,并积极举办各种面向国际的武术邀请赛及相关活动,培养出了大批外国的武术运动员与武术爱好者,为各洲和各国武术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在此过程中,武术自身在不改变固有特色的基础上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逐渐适应国际体育健身潮流,稳步走向世界。

时代的发展使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呈现出一派新气象。除在普及、教育、竞技、管理、文化、科研等方面的现代化转型外,武术的现代化发展还体现在信息与产业两个方面,即武术传播与武术产业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影片《少林寺》等的出现,使武术传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当时《少林寺》的票房超过1亿元。这种特殊的武术传播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武术的产业化发展,形成了武术产业开发与经营热潮,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的社会化发展。此外,该时期国人对武侠小说的迷恋与追捧也极大地带动了武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武术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新进展。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武术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武术经济”的概念,并在中国武术协会下成立了市场开发委员会。大会分析了武术经济开发的历史与当前的形势,确立了整个武术经济发展的思路,这也预示着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武术影视、武术栏目、武侠小说等成为促进武术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文艺手段,武术产业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现代化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国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五行、八卦、阴阳之义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含蓄内敛、玄秘深奥的文化特性不易被西方人认同,所以中国武术“入奥”困难重重。经过一代代武术人的不懈努力,武术成功进入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表明武术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也标志着武术“入奥”迈入新阶段、面临新挑战、需要新转型。

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中国除派代表参加足球、篮球、田径、游泳等项目外,还派了一支由9人组成的国术队到会表演。这是中国武术第一次在奥运会赛场上亮相。虽然不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但是中国的武术表演轰动了整个柏林。基于此,为了使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武术人进行了长期的奋斗。1953年11月,武术首次以表演形式出现在全国民族形式表演及竞赛大会上;1958年9月,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并于同年起草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1987年,武术被列为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1989年,国家体委将“全国武术比赛”更名为“全国武术锦标赛”;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宣告成立;1994年,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接纳为正式会员;2001年,国际武术联合会首次向国际奥委会申请将武术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为武术“入奥”做了充分准备,借北京“申奥”成功的东风,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武术争取进入奥运领导小组”;2002年,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武术同时成为国际奥委会承认的体育项目,但国际奥委会否决了将武术纳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提案;2008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再次向国际奥委会提交武术“入奥”申请,北京奥运会期间成功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但随着奥组委“奥运瘦身计划”的实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梦想始终没能实现,直至2020年,武术终于被纳入2022年达喀尔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武术为了实现“奥运梦”,采取了一系列转型措施,在吸收西式体操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对《武术竞赛规则》和《武术竞赛裁判法》进行多次修改,并对武术进行难度系数划分,以达到使武术标准化、规范化、可操作化的目的,促使武术走上“高、难、美、新”的道路。

从武术“入奥”历史回溯中得出,武术现代化转型与“入奥”相辅相成,武术现代化转型为“入奥”提供了机遇,“入奥”是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催化剂。因此,推动武术现代化转型是“入奥”的必然举措,“入奥”是检验武术现代化转型成效的重要标志。

总的来看,武术在此阶段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第一,武术发展战略受到高度重视;第二,武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得到高度认同;第三,武术竞赛体制逐渐成熟;第四,实施与推广武术技术等级制;第五,武术科研的繁荣使武术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第六,武术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第七,武术的信息化发展带动了武术的产业化发展,促进了武术的社会化发展;第八,武术文化在武术社会化发展中不断丰富;第九,武术管理组织及其体制不断完善;第十,武术教育在学校中广泛而全面开展。

无论是从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分析,现代化发展是中国武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动态演进过程。

回顾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各个发展阶段,不难发现,中国武术的百余年现代化进程可谓曲折而又艰难,从一项古老的传统技击术逐渐发展成为现今较为成熟的现代体育运动,中国武术经历了一个全方位的现代化演进过程。这种演进不仅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制度的变革、价值功能的拓展、组织管理的完善,还包括活动形式的转变、物质内容与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武术的这种演进使其实现了从封闭、神秘、玄虚、保守向开放、科学、文明、进取的现代化转变;同时也使其逐步完成了从擂台、私斗、宗教祭祀礼仪等向现代大型体育竞技盛会、学校教育、文化艺术节、民俗盛会等的现代化转变。在此过程中,武术的价值功能不断丰富,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技术体系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武术成为一种与现代社会联系广泛而紧密的现代体育项目。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也是武术自身体系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大众健身普及、现代教育普及、国际化发展、武术产业形成、现代武术竞赛体系建立与完善、武术表演及信息传播、武术科学研究深入、武术管理组织及相关协会组建、现代武术文化发展等方面。

武术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今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新困境。在日韩武术风靡全球、地位日益稳固的背景下,中国武术是否该勇往直前?是否要矫正武术百余年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过激倾向?是否该深入思考、全面衡量武术的现代化发展?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在处理武术传统与现代化转型的关系时,必须深入思考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把握武术本质与健身、教育、审美等功能的关系时,需要重新审视单一性和多元性的逻辑前提;在协调武术一元化与武术多元化发展的关系时,应该明确事物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内在规律;在调整武术本土与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关系时,应该仔细斟酌武术自身特点与外部文化氛围的矛盾,从而全面科学地把握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纵观中国武术百余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及其变化对武术现代化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武术的现代化从以西方体育为范式进行改革,逐步走上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的道路,西化模式虽然加快了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但也为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困难。武术现代化只有根植于传统才能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