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时期(1919—1948年)
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旧思潮的交锋,人们对武术的认识逐步深化,开始从体育的角度认识武术,而不是以单纯技击观点认识武术;以唯物史观审视武术,而不是以传说附会谈武术,传统武术跟随时代的步伐,沿着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五四运动爆发后,各种新思潮随之席卷了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点燃了国民认识新事物的热忱和信念。这种对新事物的包容与追捧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创新与发展。此外,对之前武术在现代化转型中遇到的问题和新武术改革失败的原因的一些认识与思考积淀,为武术的再次革新与发展积累了较好的参考经验,促使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在此阶段出现重大转折,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五四运动后的中华民国,军阀割据、战火连年、政局动荡,土洋体育争论与不同思潮的激烈交锋影响着武术的健康发展。武术在此期间的总体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武术开始沿着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第二,以城市为中心推动武术的普及与发展。特别是武术被纳入现代教育范畴之后,无论是价值观、运动思想,还是表演、教习方法、竞赛方式等都向着规范化的方向演进,使传统武术开始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国武术站上了现代化发展的“舞台”,真正开始了其现代化发展征程。
1922年,“壬戌学制”的实施使民国初年的中国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同时也对中国近代体育产生了直接影响,使体育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这对当时学校的武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新文化运动中有识之士对武术的争论,加深了国人对武术价值功能的认识。随着五四运动对民主和科学的倡导,学校也随之对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武术在此过程中逐渐被重视和推崇。当时北京体育研究社的调查显示,全国将武术列入正课的学校占52.5%,超过了一半,极大地扩大了武术的普及面,拓宽了武术的发展领域。另外,出现了以武术为重点的体育学校,如北京体育学校、中央国术馆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等。与此同时,学校课堂的集体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民间武术的传统教习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教法的开发与完善,也推动了武术理论与技法教材的编写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武术的教学资源,推进了武术教材的规范化与普及化,是武术教育现代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武术竞技的开展是民国年间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一大进展。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影响的扩大及西方体育竞技内容与方式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人以武术运动对抗西方体育特别是拳击等对抗性项目的心理,体育运动会等的引入更是直接推动了武术竞技的开展。1923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全国武术大会,是中国体育史和武术史上的第一次单项武术运动会,标志着武术开始进入运动竞赛项目行列,成为现代体育竞技活动中的一种。这一时期举办过各式各样的武术竞赛活动,武术竞赛体系也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完善,刚开始时不分性别、不分项目进行比赛,最后,武术套路赛与武术对抗赛基本形成,竞赛规则不断丰富与完善。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央国术馆作为官办的最高武术组织强调武术的军事实用价值,其举办的国术考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套路比赛标准的完善,限制了武术竞赛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武术作为对抗性项目的发展。
1928年,官办的最高武术组织中央国术馆成立,馆长张之江。次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遍设国术馆(社),各地国术馆(社)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国术馆系统,为武术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其他民间的武术社团、组织大量涌现,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部分武术社团、组织着手组建分会,而且分会的设立并不局限在国内,还逐渐向海外扩张。武术社团、组织的会员数量大大增加,武术的传播方式与渠道得到拓展,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武术的普及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由于尚武精神的大力弘扬及武术内在精神教育价值的逐渐展现,该时期社会大众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对武术内在价值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例如,《精武内传》提出:“精武会之设可以遣兴,可以销(消)闲,更可以修养身心,娱乐场之正当者,盖无逾于此。”[2]又如,时人提出:“习拳术者,一为诱导智识之官能,一为修养道德之忍性。”由此可见,当时国人对武术的态度已经从情感认同上升到科学审视的层面,标志着时人对武术的认识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与水平,并且对武术价值功能的认识也逐渐多元化,从单一的军事实战逐渐发展到健身、审美、娱乐、教育等多个方面。许多武术团体或组织的活动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武术价值功能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也加快了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推进了其现代化进程。
中国武术在此期间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武术进入学校成为正式课程,其在学校的普及与发展促使武术教育不断深化。第二,武术竞技开始推行,各式各样的武术比赛设立与举办。第三,大量武术社团与组织成立,极大地拓展了武术的发展空间。武术传播的广泛性,促进了武术的国际化发展。第四,社会对武术的需求不断变化,武术价值功能开始转变与更新,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可以说,该时期的武术无论是自身理论、技术体系,还是与社会相交融的其他方面,如活动领域、运动形式、发展趋势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一方面完善自身,与社会相适应;另一方面丰富自身,与现代体育相结合。这使武术具备了现代体育的特点与属性,为现今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武术的现代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总体进程还比较缓慢,社会的动荡使武术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其现代化进程也受到相应影响。然而,该阶段却是整个中国武术发展史中的转折时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术在我国各领域快速恢复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是武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迈出的有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