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在制度层面的调试与选择
日本“现代国家”目标的制定,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先进文化的输入,进而推动了日本教育体制的改革,推动了现代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武道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制度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现代化转型措施。
日本现代体育是作为日本现代学制与军制改革的一部分而萌生的,因此,必然与日本的教育和军事一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而日本武道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摄取欧美体育思想为主轴来开启的。
(一)日本教育体制现代化转型的调试
1871年,日本设立文部省,参照欧洲国家的教育制度对本国教育进行全面改革。1872年,文部省颁布《学制令》,标志着日本教育体制改革正式开始,但是,由于改革内容趋向“全盘西化”,激起国内关于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争论,促使日本教育体制改革不断调试与修改,回归适合日本教育发展的轨道。1886年,文部省颁布《学校令》,标志着日本学校体系基本建成,该体系在保留日本传统教育方式的前提下,实行西方教育体制,为日本教育体制现代化转型打开了突破口。而后,随着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及1890年《教育敕语》的颁布,日本的教育体制回归天皇制国家主义基调。综上可知,日本政府对教育体制的改革,由过于注重西化逐渐转向适应日本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日本对教育体制现代化转型的调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武道的现代化进程,为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奠定了社会环境基础。
(二)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的调试
日本武道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调试,日本体育界的有识之士认为日本武道的现代化转型必须依靠漫长的教育手段进行干预,从文部省颁布的行政令中也可间接看出日本武道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对自身制度的调试。1880年以后,日本体育界提出把武道项目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在此基础上,1911年文部省修订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将击剑和柔术加入学校教育的正课,但学校对此重视程度很低,其主要原因便是武道项目难以规范化,在课堂上难以实施与评价。随着对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的不断摸索,1912年大日本武德会制定了通用的“形”,并创编了《日本剑道形》,剑道在学校教育标准化问题上有了新突破。
在“和魂洋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武道逐步统一了技术、理论等内容,走上“标准、竞技”又不失传统的现代化之路。[4]1928年,全日本学生剑道联盟成立,举办了第一届全日本大学、高专剑道大会,当时有32所学校参加,1940年增加到90所学校。在这期间,各大学和高专作为主办方举办的中等学校剑道大会在全国各地兴起。1929年、1934年、1940年举行了3次天览武道大会,从此全日本练习剑道的人数飞速增长。[5]日本文部省在1931年(昭和六年)将剑道定为中等学校必修课,1936年(昭和十一年)初次制定中等学校的《剑道教授要目》,每学年的教授内容被明确。1936年3月,日本要求国民学校五年级以上的男生必须学习剑道、柔道课程,“体操科”改名为“体锻科”,“锻”在日语中指“培养意志品质、促进人格修养”,变更后的名称具有武道文化标识,体现日本强调体育中本土文化的生长,注重武道体育化的发展,意味着日本武道有信心在保持初心、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向更加科学、现代、精准的方向发展。日本武道在现代化转型的调试过程中,逐渐回归传统,体现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这对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日本社会对现代化方式的认知和选择
日本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作为其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并设计了一条以西方文明为标杆的发展路线。基于此,日本的有志人士提出了“学习西方文明,应该先难后易,先改革民心,转变国家之‘风气’,再改变‘政令、法制’,最后才是改善民生”。由此可见,日本社会在认知西方文化时,细致地分析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配性。在化解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价值体系的矛盾时,中村正直(1832—1891年)认为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可以培养人的敬天爱人之心,而东方的儒家文化也具有同等作用,要消除东西方文化紧张对立的关系,使东方儒家思想与西方宗教伦理思想并行不悖。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逐渐形成了适用于调和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新儒学。新儒学成为日本在文化现代化转型中保持文化认同的有效思想资源,为日后日本现代化转型中儒家人文精神与民主自由思想的融合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中传统技艺与现代理念的融合奠定基础。
(四)日本武道对现代化方式的认知和选择
柔道是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是最早进入奥运会的亚洲项目。柔道在柔术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心法”在对抗中的地位,以修炼精神、培养人格为目的。柔道在现代化转型中也经历了从矛盾冲突到融合转型的过程,经过不断认知与选择,创新出当今的柔道项目。以柔道为标杆,剑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也相当不错,仅中国就有4万以上的练习人群。取得这样好的传播成绩是因为剑道界改革先驱为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山冈铁舟(1836—1888年)是使江户时代的剑术向现代剑道转型的标志性人物,他在保存传统武士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西方体育的特征,对传统的“以杀人为目的”的剑术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吸收了西方“精准、胜负、科学”的技术理念,但并没有全盘依赖于西方体育竞技化的特征,而是综合日本“忠君爱国”的思想来强调精神修养的重要性,提倡技法与心法的统一,达到磨炼意志、淬炼品质的目的,这种由剑术向剑道的革新,淡化了固有的胜负观念,更加注重人格品质的修行。1882年,山冈铁舟创立春风馆,将“剑术是修养”这一理论广为传播,在此基础上,剑道逐渐完成了由“术”至“道”的现代化转型。
综上可知,日本武道在对现代化方式的认知和选择上,延续了日本社会环境总体意识,注重“传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术”变“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