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刀剑术的起源与发展
日本剑道是以日本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从使用日本刀剑演变成使用竹刀竞技的武道项目。现代日本剑道是在长期的历史背景下及时代变迁过程中,继承和发展日本刀剑术特点,发展成穿戴护具、手持竹刀,进行一对一格斗比赛的竞技体育项目,也是通过修炼剑的理法来完善人格的独特的武道项目之一。日本剑道由原来的日本刀剑术中的劈、斩、刺等以杀伤为目的的武术演变成运用竹刀击打、刺击得分部位而获胜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日本人主要使用青铜器,在北九州地区铜剑、铜戈开始用于战争,濑户内海沿岸留有集团作战的痕迹,人们为了使狩猎用的弓箭适用于战争而对其进行了改造。公元2世纪左右,铁矿的发现和铁器的使用使石器慢慢消失,金属器时代,铜剑、铜戈等青铜器被作为祭祀的祭器使用,锹、锄头等农具及刀子、手斧等铁器工具开始被使用。对铁资源的争夺导致了广阔的政治联合,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大规模的战争爆发,这个时代中国的刀被引入日本,对战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元4世纪到公元6世纪,铁器已经在日本普及,大和政权(日本贵族集团)的建立使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姓氏制度确立,支配制度加强,主要的作战武器枪(冷兵器)被大刀取代,因此大刀的数量激增,占据了作战武器的主导地位。大刀、弓、战甲等作战工具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阶级的身份象征。之后,645年日本大化革新运用中国唐朝的律令制度,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645—794年,为了防止外敌入侵,日本在各地设立军团,军事武艺得到发展,为日本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94—1192年(平安时代),日本贵族阶级为了进一步扩大私有土地面积,开始招募武士团体,这种环境下内乱增多,武器被改造得更加精良,对武器的革新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适合骑兵斩杀的刀渐渐演变为日本刀流传至今。
日本古代刀剑术起源于战争,也在战争中被运用到了极致。日本刀剑术的发展离不开武士阶级这个载体,更离不开战争的深刻影响。平安时代中期,“承平、天庆之乱”使武士阶级兴起,刀剑使用技术进一步发展。两大武士集团的首领平氏和源氏为了争夺霸权而斗争,武士的作战用器多以弓箭为主,而后源平之战的胜利方源赖朝开创镰仓幕府,在对武士的特殊训练中,自觉遵守一对一作战的思维方式,这种体现武士荣誉感的思维方式流传至今。
1393—1573年(室町时代)是日本武装暴乱的时代。日本南北朝战争以后,步兵的运用决定了战争的胜负,适用于骑兵单手使用的细身太刀,在这个时期转变为适用于步兵的以用于斩击战为主的长而重的太刀,大太刀用于战场作战和武者修行。掌权者招揽优秀武者,而武者获得名誉、传承剑术流派等现象一时间成为风潮,进一步推动了刀剑术的发展。1588年(天正十六年),日本政府发布“刀狩令”,兵农分离,刀剑作为祭器以艺能的表达方式在民间传承下来。近世中期,武艺在日本民间盛行。刀剑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达到了新高度。近世初期战乱平息,和平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实战性强的综合武术在日本的出现,这个阶段日本刀剑术空前发展。然而,在这一阶段,刀剑术用于杀伐的实战性技法被藏匿起来,留存下来的是尊重形式、华而不实的刀剑术风格,也是剑道现代化转型的雏形。直心影流的长沼四郎左卫门在1711—1716年(正德年间)、一刀流的中西忠藏在1751—1764年(宝历年间)分别对头部、腕部、腹部等部位的护具和竹刀进行了设计,“形”的修炼和竹刀打击“稽古”(练习和重复练习)登上历史舞台。1804—1844年(文化年间到天保年间),日本刀剑术有柳刚流、马庭念流、甲源一刀流、天然理心流、北辰一刀流、神道无念流、镜心明智流等流派,新兴流派积极地和其他流派进行比赛来壮大自己的门户,在这之中,北辰一刀流发展迅速,对现在的剑道影响很大。幕府末期是推动剑道现代化萌芽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剑术充满了活力,其间成立的剑术流派数量据今村嘉雄《十九世纪日本体育的研究》的记述有623种。综上所述,日本剑道的起源与发展始终离不开武士这一载体,日本武士阶级的兴起标志着刀剑术的发展。战争促进了日本古代刀剑术的诞生,土地资源的争夺、贵族阶级的斗争等都是引发战争的原因,因此在战争中使用的武器需要不断改良和革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作战武器形态上的变化。早期作战武器以弓箭为主、刀为辅,以达到在近距离可以自保自卫的目的,因此刀的尺寸大,但制作工艺一般。而后土地资源的争夺、武士团体的出现、舍己奉公的英雄主义氛围使日本武士阶级兴起,内乱的增加促使武器改造得更加精良,其中适用于骑兵斩杀的刀渐渐演变为日本刀,这种刀适用于集团骑射作战,刀身细而轻,制作工艺精良。在日本武装暴乱的乱世时期,骑兵单手使用的细身太刀演变为步兵使用的长而重的太刀,太刀制作精良,杀伤力强。近世战乱平息,为了方便武士日常训练,现代日本剑道的护具与竹刀产生了,竹刀一般而言没有杀伤力。第二,战争的出现,促进了日本刀的使用技术不断进步。战争时期,刀剑术以杀伤性的实战技术“劈、刺”为主,而和平时期,刀剑术以技术繁多的“打击”和“刺击”为主,几乎没有杀伤性。初期作为作战武器的大刀多以“砍、劈”为主要击杀技术,由于制作工艺一般仅适用于近距离的混战,所以杀伤力小。而后改良的适用于骑射的作战武器细身太刀,为适应骑兵单手握刀的需要而变得轻便,多采用“砍、劈、撩”等技法。适用于步兵的长而重的太刀,受刀的形状的影响,使用方法以双手持刀,“砍、劈、斩、刺”等技术为主,技术方法多样,为之后刀剑术流派的林立提供了技术要素上的支持。战事的平息使刀剑暂无用武之地,其用于杀伐的实战性斩杀技法被隐藏起来,注重形式的剑术风格流行开来,流派繁多。系统的“形”的修炼出现,竹刀成为刀剑的主要形式,技术方法繁多,以“打击”和“刺击”为主要技法,技术体系逐渐趋于完善,反映了日本早期的体育思想观念等。
从上述演变过程不难看出,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达到作战目的,刀剑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刀剑的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升,制作更加精良。为了发挥各种刀剑的优势,采用合适的技法作战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刀剑术作为实战的杀伐技术逐渐完善、形成体系,为后世剑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