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明确学习工作行动计划

第2节 明确学习工作行动计划

明确了学习需求后,在明确学习工作行动计划之前,需要先搞懂两个概念,即“学会了”的四个阶段和学习状态的四个阶段。

一、“学会了”的四个阶段

图4-2 “学会了”的四个阶段

(一)以为理解——长知识

有的人看文章、听课,觉得某句话或者某个理论、某个观点很有道理,就以为自己学会了,但是在真正的工作中却不会运用。

比如听课时老师讲了一个知识点,“管理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大致意思是不同的人的管理风格不一样,不管是强势还是弱势、是控制型的还是领导型的都不重要,只要最后能产生好的结果,就是合适的管理方式,所以管理没有章法可循,要根据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导者风格调整,只要目的能达到,就是好的管理。这句话看似很容易理解,但是在真正的实际应用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使用好呢?

如果大家都能真正理解,实际工作中就不会再出现很多目标无法达成的情况。例如,某公司的工作流程是部门总监安排任务,再由部门经理做任务分配,之后由部门主管指点下属完成工作。但是,公司突然来了一个比较强势的负责人,这个负责人就喜欢直接安排人员解决问题,而不是逐级申请、走流程。可能这个时候就会有人觉得“某个事情不应该人力做,那个事情是采购的事,那个事情是生产管理的事,这个事情是销售的事”,等等,此时就产生了一堆的“部门墙和流程职责,很多工作难以推进,结果也就很难达成。这就是没有真正理解“管理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管理制度规定HR就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还有许多HR在“挑人”的时候也会陷入误区。假如他自己的性格是平易近人的,他就会喜欢挑平易近人的主管,强势的主管会令他很难受,他不喜欢这种人的风格,于是觉得这种人的管理肯定不行。

上述情况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很常见,这就是典型的以为自己“知道了”,但一碰到具体事情却做不到——的确“长”了知识,却并没有获得这个技能。

(二)真正理解——能结合知识思考实际的生活和工作

即听了某个知识点,还能把这个知识点代入生活。

笔者之前在“三茅”网上分享过一个观点——如何用销售的思维做好招聘,销售的四个思维是:

1.让人知道你

招聘渠道的开发,就是使公司的招聘信息尽可能多地暴露在所有人面前,让别人知道你在招人,当你能够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就已经在用销售的思维做招聘了。

2.让人了解你

如果你打开网站,发现岗位发布后点击率很低,但是其他公司和你在同一天刷新,浏览量却很高,用销售的思维看,问题就是你的岗位名称不够吸引人,不足以让别人产生想了解你的欲望。

3.让人喜欢你

如果你打开网站,发现点击的人很多,浏览量很高,但是投简历的人很少,用销售的思维看,问题是这些点击浏览的人知道你公司,也了解你公司在招人,但是却没有对你公司的岗位产生兴趣。

如果把岗位说明书看作一份营销文案,出现上述情况就代表这个营销文案不够有吸引力,没有别人想要的东西,可能是招聘信息里描述的薪资不吸引人、可能是公司介绍描述得让人觉得没前途,也可能是岗位职责描述得太含糊,总之就是别人不喜欢。

4.让人爱上你

如果简历投放量很大,也来了不少人面试,但是入职率却很低用销售的思维看,问题是这些候选人虽然初步对你公司的岗位产生了兴趣,但是通过深入的交流体验,并不觉得你的公司好,没有“爱上”你公司的岗位。

如果能把以上四个思维真正代入到日常招聘工作中,才能说自己真正理解了。

(三)实际会用——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用于相应的领域

即能够举一反三,把知识运用起来。

销售思维在用熟之后会发现,其实整个人力资源的其他模块也可以用销售的思维来做。以培训模块为例,如何调动参训者的积极性,让参训者对某个培训课程感兴趣,不再像平时那么痛苦,HR发了培训信息没人报名,学员或参训者听课的时候昏昏欲睡……其实你可以把培训宣传做成一次营销,勾起别人的兴趣。

首先,让别人知道你,把培训通知发布到全公司。

其次,让别人了解你,把培训通知的内容写得精练、有吸引力让别人知道培训讲的是哪些东西,可以为他带来哪些价值。

如果培训的内容是解决经过调查后挖掘出的、大多数人的“痛点”,那么大多数人就会喜欢你。

最后,经过课程的精彩演绎和后续的持续跟踪辅导,给参训者好的学习体验,让参训者“爱上你”。

这就是用销售的思维把培训产品“卖”给内部用户,并形成持续的“销售”。

(四)彻底掌握——能举一反三,将知识用于所有领域

当你不仅能够把销售思维用在招聘上,还能用在培训上、薪酬上、绩效上,用在整个人力资源上,甚至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你就在这点上举一反三了,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也彻底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二、学习状态的四个阶段

除了可以将学习结果分为四个阶段,科学的学习状态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图4-3 学习状态的四个阶段

(一)漫无目的地四处学习,学了不用

这个阶段是最初级的,70%—80%的人目前处于这种学习阶段,即漫无目的地四处学习、到处报课,囤了一大堆课程,每天听一堆知识,但学过之后却不想着怎么用。有的人听完课会想一想老师讲的知识点,但是想完之后并不实践,时间久了也就没用了。还有的人连想都不想,听完只觉得这个老师讲得很有道理,但也就到此为止了,最多接触了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在别人面前成为谈资,显得自己知道一些专业术语,但还是没有价值。

这种学习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不管学多少年,不会的还是不会还会把自己学得很苦很累。与其学得那么累又没有任何意义、浪费时间,还不如拿这些钱去旅游、看电影、陪孩子,人生的光阴就这么短,每天都在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把自己折腾得很惨,图什么呢?钱也花了,时间也浪费了,结果什么都没学会。

(二)按图索骥,解决当下的某个问题,学以致用

这个阶段的学习稍微有点目的了,开始进入以终为始的状态小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讲要“带着问题去学习”,要有目的地去学习不能无缘无故地听个课就完了,而要真真正正地通过这个课程解决一些问题、困惑。

比如有读者今天看到这章——“黄金法则梳理目标、达成思路”在个人的目标达成出现问题时,想通过这篇文章明确自己的学习工作行动计划,逐步达成目标。很好,恭喜你!至少从方向上已经选对了这就是按图索骥,即解决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为短期发展做系统储备,系统学习

假如你现在是一名招聘主管,给自己的定位是3年后做到人力资源全模块经理。这时,除了自己当下的工作,首先要学招聘,因为你现在的本职工作就是招聘,如果招聘都没学好,其他的也不用学了。但是,当你招聘做得差不多,发现只学招聘不足以满足自己对未来的需求的时候,就可以去学和招聘相关的内容,比如培训或员工关系,且学的内容一定要在工作中有用,就算工作中暂时运用不到,也要思考。

比如你学了培训技能,但公司目前不需要,怎么办?

现在有很多QQ群、微信群、知乎,有人提问题,你就可以在群里或帖子上教别人,注意要根据别人的实际工作场景分析、给出对策,让对方运用,如果对方用了有效,就说明你的想法是对的,也变相验证了你的学习结果。

虽然自己当下没有做培训的验证平台,但是通过自己学习到的技能在网上或现实中指点别人、帮别人解决培训问题,或借别人的手实践自己的想法是可以的。如果现在的平台满足不了你,你可以换新的平台,而这时你已经算是有经验的人了。

这就是为短期发展做系统储备而学习,除了满足当下的“温饱问题”,还要考虑未来的“小康生活”。

(四)互相印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是最高级的学习阶段。即当你在某个模块、某个领域已经具有比较高的水平,可以处理各种“疑难杂症”的时候,就不会再满足于自己操作,而会构建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模板。

市面上有很多HR工具模型,拿绩效考核来讲,有人用MBO,有人用OKR,有人用360度测评,有人用BSC,还有人用KPI,其实这些工具的发明人都是以往那些学习很厉害的人,他们将实践经验总结起来,再和其他的知识相关联、跨界关联、互相印证,最后构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绩效考核工具没有好不好,只有适不适合,KPI有发挥很大作用的时候,MBO也有发挥很大作用的时候。

因此,发明这些工具的人本身都是很厉害的,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当你学到一定程度,知识体系储备非常丰富,其他相关领域的经验亦很丰富时,就可以互相印证,构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该体系,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明确了学习结果和学习状态的四个阶段之后,就可以基于学习的7-2-1黄金法则,来明确具体的学习工作行动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