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奇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划时代的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都江堰由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约建成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进水口三大主体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及密如蛛网的渠系构成。都江堰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与爱护。
2000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作用。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都江堰建成之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充分肯定了都江堰对天府之国形成的重要作用。迄今,都江堰灌区承担着7市38县的灌溉任务,覆盖面积达7000多平方千米,对四川地区的防洪、灌溉、发电、养殖、旅游、工业生产等综合服务以及经济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冯广宏认为:“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余秋雨评价:“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都江堰是解读中华文明的钥匙”。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它的修建者——蜀郡太守李冰。古文献中记载,“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他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持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原则。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成都平原因此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除了修建都江堰之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他在岷江正流上修建了一条人工河道——羊马河。为了通正水道,改善航道,李冰还在南安(今乐山)与僰道(今宜宾)两地开过雷垣、盐溉、兵阑诸山岩河滩,兴建文井江(今崇州西河)、白木河(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江河堤防,并引水灌田。
李冰任蜀守期间,对蜀地其他经济建设也做出了贡献。他识察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在此之前,川盐开采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创造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这也是中国史籍中最早的凿井煮盐的记录。
大约公元前235年,李冰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时,因过度劳累,病逝于此,葬于洛水之旁的章山之上。
因为李冰为蜀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永远怀念他。2000多年来,四川人民一直把李冰尊为“川主”。2017年四川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李冰入选首批四川历史名人。这再一次彰显了李冰为天府文化所做出的不朽功绩和奠基性贡献。
《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一书是对都江堰与天府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次梳理。我们知道,天府文化是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天府之国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潘殊闲认为:“李冰修建都江堰及其系列灌渠工程,有效发挥了灌溉、运输、防洪以及生产生活等诸多功能,奠定了天府之国的生态基础、产业基础、航运基础与精神信仰基础。”“水润天府”,只有从都江堰出发,才能看清天府文化的基础;只有从都江堰出发,才能彰显天府文化的魅力;只有从都江堰出发,才能洞达天府文化的博大;只有从都江堰出发,才能触摸天府文化的精魂。该书的出版发行,既能推进都江堰的文学研究和文化传播,又能为天府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重要视域,从而彰显出具有开放、创造、自由、灵动等精神质地的天府文化。
编 者
2019年4月